美食紀錄片的下一場
此前發(fā)生過對美食紀錄片過于重人物故事而忽略食物的討論,對此,張偉認為,美食是主體,人物是主線。“在一部美食紀錄片中,觀眾希望看到食材從哪里來的,食物是怎么做出來的,食物必須是主體,但最終賦予食物魅力的其實是人,用人的故事將食物串聯(lián)起來。”
韓經(jīng)國和小伙伴們的“選品”十分嚴謹。他們?nèi)V西欽州,決定聚焦在豬腳粉這道食物上,就把網(wǎng)上排名前十的豬腳粉全部吃了一遍。每個導演組都會“配備”南方人和北方人,必須雙方都說好,這家店才能入選。然而,最終因為老板不符合要求,欽州豬腳粉沒有拍成,“這10家店白吃了”。
韓經(jīng)國說:“食物的貴或便宜,不是我們的選擇標準,我們只是想拍有故事的食物和老板。有人說,你們的片子是不是給餐廳打廣告?有這個可能,但沒有必要。因為我們選的館子都是當?shù)胤浅S忻模欣习褰邮芪覀兣臄z的前提是,不許透露地址,因為他不想接待更多的客人了。”
屈楚說,《江湖菜館》選的館子,一定都是觀眾“夠得著”的,“有的食物是國宴級別的、山珍海味,觀眾看它屬于獵奇;我們想把美食紀錄片做成具有功能性的,人們到了一個城市,能夠以此為指南,去體驗美食”。
只是,美食紀錄片那么多,尤其當李立宏標志性的聲音響起,周逵有時會分不清自己點進了哪部片子。
“我希望將來能看到一些偏社會性、更多對撞感的東西,反映人的生活境遇,包括困境。吃飯本身就是一個高度社會性的活動,飯局是一個江湖?,F(xiàn)在的美食紀錄片,美食拍得很好,江湖拍得不夠。”周逵說。
2006年夏天,德國世界杯如火如荼,還在人大念書的周逵和同學到三里屯看球。那時候,三里屯SOHO還是一片工地,但酒吧街已經(jīng)熱鬧非凡。“我看到一群農(nóng)民工,蹲在馬路牙子上,手里拿著泡著茶葉的大水杯,就著水啃饅頭。酒吧變幻的霓虹燈,照得農(nóng)民工的臉也是道道紅光綠光。”
很多年過去了,周逵依然記得這一幕。酒吧里的美食或許能拍成一部紀錄片,而酒吧外的這些人,周逵也想聽一聽他們的故事。
(來源:中國青年報;記者 蔣肖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