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基因的當代表達
【新階段新理念新征程·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淺黃色的精裝封面上,典雅的宋體字“福建文獻集成初編”十分醒目,右上角的“八閩文庫”篆刻印章古樸大氣。翻閱其間,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2020年12月2日,《八閩文庫》全媒體出版工程首批成果《福建文獻集成》初編200冊在福州隆重發(fā)布?!栋碎}文庫》全媒體出版工程是由福建省委宣傳部牽頭指導、海峽出版發(fā)行集團負責具體實施的福建省“十三五”規(guī)劃文化建設重大工程,于2019年3月正式啟動,對福建歷代文獻典籍進行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系統(tǒng)性調查、整理、出版,并通過全媒體技術,努力實現(xiàn)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十分關心地方歷史文獻整理出版工作,大力支持《八閩文獻叢刊》出版,為我們做好歷史文獻的保存和傳承樹立了典范。”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邢善萍在首發(fā)式上表示,《八閩文庫》第一輯正式面世,并向全球發(fā)行,將對傳承福建歷史文脈、加快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編纂團隊在搜集民間歷史文獻。資料圖片

編輯團隊與技術團隊在討論數(shù)字平臺建設。朱晨輝攝/光明圖片

充滿文化底蘊的福建歷史文化街區(qū)。資料圖片
古籍文獻亟待搶救保護
福建,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的美譽。
古代福建偏居東南一隅,經歷了東晉、中唐、南宋幾次大規(guī)模人口遷徙后,越來越融入華夏文明之中。
唐宋時期,特別是在“背海立國”的宋代,由于東南經濟的發(fā)達,海洋的地位凸顯,福建逐漸從被文明中心影響的邊緣地帶,成為反向影響全國文明的重要區(qū)域。
宋代,福建文化異軍突起,書院林立,科舉鼎盛,人文日新。
元代,福建海外貿易興盛,中外文化在此交匯融合。
明清時期,延續(xù)固有的文化傳統(tǒng),福建學者文士在諸多領域卓有建樹。
而近代以來,福建更是一直引領風氣之先。
福建歷史上不僅產生了大量承載思想文化精髓的文獻遺存,同時也是書籍的刊刻與流通中心之一。福建多山,林木蔥蘢,具備造紙與刻書的有利條件。學術文化的興盛,使得福建從宋代起,就成為中國書籍出版的中心之一。
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說,以“建本”為代表的閩刻圖書,刻印品種多,行銷范圍廣,在存世的宋元刻本中占有較大比重。
《八閩文庫》編輯中心主任林彬認為,建陽刻本自宋代流布海外,對周邊地區(qū)尤其是日本、朝鮮、越南影響很大,多見翻刻,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歷史文化的繁榮,加上刻書業(yè)的發(fā)達,日積月累,福建文獻已然汗牛充棟。福建文獻的撰寫者中不僅有本地人,也有流寓或任職于閩中的外地人。
但由于歷史、自然、人為等原因,千百年來,福建歷史文獻散佚甚多,有些已十分珍稀,亟待搶救與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