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沒有哪種語言能夠像漢語這樣有著三千多年綿延不絕的文字傳承歷史,擁有如此卷帙浩繁的書面語文獻。這份得天獨厚的文化遺產,是中國文化研究的寶貴資料,也是漢語研究乃至全人類語言研究的寶庫。作為漢語語法史研究的學者,我們有責任深入開展斷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為最終撰寫一部面向世界、能夠詳盡反映漢語語法歷史全貌的斷代漢語語法史打下堅實基礎。自1898年馬建忠文言語法著作《馬氏文通》的出版,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呂叔湘開始著眼于“史”的研究,再到八十年代至今,斷代漢語語法史研究不斷深入,特別是近四十年來,在學術隊伍、學科建設、學術成果等各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仍有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研究的深度廣度須進一步深化拓展。
材料的拓展
古代文獻浩如煙海,并不是所有的文獻都適合拿來做語法史研究,必須加以鑒別,通過爬梳剔抉,選取能夠反映各個時代語言實際的材料。這就要求注意語體,反映口語特征的材料通常更有價值;語料的時代和方言背景要盡量明確可靠,時代不確定的材料只能作為參照,不能以其確定語法發(fā)展演變的脈絡;選擇可靠的版本,避免使用后世改動過的文獻。甲骨文、金文、出土簡帛等未經后人改動的資料尤其值得重視。
新材料的發(fā)現往往帶動一個學科的快速發(fā)展,甚至產生新的學科,如甲骨文的發(fā)現與甲骨學、敦煌文獻的發(fā)現與敦煌學等。近年來出土文獻、外域漢語文獻時有發(fā)布,如清華簡、安大簡、海外漢語會話書等,都是語法史研究中應該加以拓展的材料。
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電子語料受到了追捧,材料的搜集從傳統(tǒng)的“研讀發(fā)現”正在轉向“關鍵詞搜索”。這一轉向給研究者帶來了便利,但弊端也很明顯。過分依賴關鍵詞搜索容易導致研究者先入為主、輕視功底。尤其對年輕學者來說,如果不注意文獻的研讀,關鍵詞檢索終將變?yōu)闊o源之水。因此,在享受數字技術帶來的便利的同時,還要堅守科學嚴謹的態(tài)度,夯實文獻功底,在文獻研讀上力求句句字字有著落,文字、音韻、詞匯、語法相會通。
關鍵詞檢索還有一個弊端,就是所檢索的電子文本未必可靠。許多電子文本或不分語體,或缺乏校對,魚龍混雜。因此,急需組織力量建成權威的漢語語法史研究語料庫,把歷代重要語料包括甲骨文金文、簡帛文獻、漢譯佛經、敦煌遺書、宋儒語錄、元代白話碑、明清域外教科書等,通過精心校對,按照時代先后、語料性質,分門別類地呈現給全體研究者,以便研讀與檢索。
繼承與創(chuàng)新
王力的《漢語史稿》出版于半個多世紀以前,一部能夠反映幾十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新的研究成果的漢語語法通史暫付闕如。新的有價值的結論可能散見于不同的專著和論文之中,需要系統(tǒng)梳理和總結;已有研究中或有材料不扎實、方法不科學、考論不精審、結論不可靠之處,必須加以甄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撰寫一部能夠詳盡反映漢語語法歷史發(fā)展過程的斷代漢語語法史,是呂叔湘等幾代學者的愿望,前輩已經做了很多準備,如資料匯編、研究綜述和專題性研究等,這也是漢語語法歷史研究發(fā)展到現階段的必然選擇。希望通過眾多學者的努力,盡早完成一部系統(tǒng)的斷代漢語語法通史,努力做到全面總結已有成果,開拓新的局面;材料扎實,分析深入,結論公允;面向未來,具有前沿性;面向世界,為海外學者展示漢語語法演變的概貌和漢語研究的最新成果。
總結的目的在于繼承,更在于進一步的創(chuàng)新。以往的語法史研究注意解決實際問題,不空談理論,這是優(yōu)良傳統(tǒng),應該發(fā)揚光大,但是如果輕視理論則會影響研究的深度。理論創(chuàng)新絕不是照搬國外,也不是亂貼標簽,而是要結合漢語實際,借鑒國外理論,在新的視野下建立新的系統(tǒng)。近幾十年來國外語言學理論發(fā)展很快,與語法史密切相關的成果有語法化、詞匯化、構式化理論、類型學和接觸語言學等,一方面要有博大胸懷、世界眼光,另一方面必須結合自身實際,從漢語的本來面貌出發(fā),腳踏實地對漢語的發(fā)展演變加以深入考察,建立自己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在此過程中,有兩個方面要特別關注:其一是研究視角,特別是歷史演變視角與跨語言視角;其二是事實描寫與規(guī)律解釋的結合,既要有深入細致的語法現象描寫,又要有建立在不同層次理論背景基礎上的分析與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