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彭水苗繡”代表性傳承人李紹玉開培訓班。王光榮 供圖
“挑花、辮繡、平繡……十二種繡法靈活變幻,色彩巧妙搭配,圖案迥異不同。”在11月開展的“聚焦重慶民族地區(qū)脫貧攻堅暨民族團結(jié)進步新風貌主題活動”中,記者走進重慶彭水縣漢葭鎮(zhèn)的一家繡坊里,重慶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彭水苗繡”代表性傳承人李紹玉正帶著幾十個繡娘端坐在繡布架前,一邊講解一邊刺繡,雙手在織錦帶上挑織經(jīng)線緯線,繡花針在她們手里上下翻飛,五彩絲線左右牽連,河流山川、草木花卉、飛禽鳥獸漸次呈現(xiàn),活靈活現(xiàn)。
“苗繡”是苗族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手工藝術(shù),紋樣古樸,造型雅拙,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以前我們苗家姑娘未出嫁前,都要親手繡一套嫁妝,需要三至五年,每一件繡品無不滲透苗家姑娘的心血。無論服裝還是頭飾,工藝復雜,做工精細,每一種圖案都蘊含了美好的祝愿與祈福。”身為苗族女兒的李紹玉說,苗繡是家家戶戶的女人們必須學會的一項技能,她就是在這種耳濡目染的環(huán)境中,跟著奶奶和母親學會了這一項傳統(tǒng)技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