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黃河斗水,泥居其七
“黃河平,天下寧”,黃河治理歷來是安民興邦的大事。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昆侖便不清”。唐代劉禹錫和羅隱用詩句記錄了黃河流經(jīng)黃土高原的水文變化。據(jù)實測資料,進入黃河干流的多年平均年輸沙量為16億噸,12億噸流入大海,4億噸泥沙在下游形成沖積平原,古有“黃河斗水,泥居其七”之稱。

黃河裹挾泥沙奔涌向東。人民網(wǎng) 孟麗媛攝
“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因多沙善淤、濁河懸頂,歷史上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給沿岸百姓帶來深重災難,“吹沙走浪幾千里,轉(zhuǎn)側(cè)屋閭無處求”。正因如此,黃河流域的發(fā)展始終與治理相伴。
古代神話傳說中,大禹改堵為疏,將黃河分流導入渤海,歷經(jīng)十三年“九川既疏,九澤既陂,諸夏乂安”,為夏商周三代解除水患。
西漢末年,黃河、汴渠決壞,水患持續(xù)了60余年。東漢時,王景與王吳率數(shù)十萬民工“商度地勢,鑿山阜,破砥績,直截溝澗,防遏沖要,疏決壅積”,最終“無復潰漏之患”。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治黃事業(yè),至今黃河70年不決口,20年不斷流,先后抵御12次大洪水。70年黃河歲歲安瀾。一部治黃史是一部治國史,也是人民的奮斗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