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裙子背后的紛爭:誰是漢服“正統(tǒng)”
在2020國絲漢服節(jié)——宋之雅韻的“文物鑒賞”活動中,中國絲綢博物館(簡稱“國絲館”)展示了出土于江西德安周氏墓的“如意珊瑚紋褶裥裙”。
誰都沒想到的是,一條來自宋代的裙子竟引發(fā)了網(wǎng)絡上的軒然大波。
原來,人們注意到,這件文物的裙裝結構是由方形布帛“捏褶”收省完成,形成上窄下寬的形狀,不同于現(xiàn)在市面上宋制漢服裙裝的裁剪方式——梯形布帛直接拼接而成。
于是,有網(wǎng)友認為這件文物證明了如今漢服商家們的裁剪方式是形制錯誤的,不符合宋朝漢服的規(guī)范,由此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堅持形制是幫助漢服復興的,一個不符合傳統(tǒng)的東西非要用漢服的名頭,就相當于指鹿為馬,當然要生氣呀!”一位名叫“鶯影”的知乎網(wǎng)友寫道,“真正的改良,應當在充分了解傳統(tǒng)的基礎上,對其中不足之處進行優(yōu)化。如果只是加口袋、暗扣之類的細節(jié),我絕對是支持的。”
“一般在我的學習過程中,首先就要從古代服飾的結構、制作邏輯、工藝要求等全方面開始,要求必須嚴格,因為這是掌握物質文明規(guī)律的渠道。”衿娥傳統(tǒng)服飾的設計師常舒夢說。
但對一般消費者來說,“飄逸”“雅致”“英姿颯爽”等視覺體驗是最重要的,并非十分在意是否系出名門。
同在知乎發(fā)表評論的網(wǎng)友“孤鴉”認為,與其說嚴謹考據(jù)“形制”,不如說他們追求的是一種“正統(tǒng)”,有個標準的答案直接抄就行,所以用“形制”來死摳細節(jié),然后“黨同伐異”,這不是真正地理解了民族服飾。
在南京大學讀本科的張雨晗從2013年開始就“入坑”漢服了。她說:“如果不堅持一些東西,那還能叫漢服嗎?”同時她也認為,在形制正確的情況下,漢服也可以很時尚。類比和服的發(fā)展現(xiàn)狀,我們的傳統(tǒng)服飾可以搭配各種各樣新穎的花紋、配飾、發(fā)型等。
學術、市場、文化,一場各取所需的“自助盛宴”
“這么近距離‘接觸’這幾件文物,這輩子應該就這一次了。”當漢客絲路的負責人徐輝走出國絲館的文物修復室時,他感慨道。
國絲館自2018年起每年舉辦漢服節(jié),“文物鑒賞”是其中一個備受歡迎的固定項目。當穿越千年的文物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時,除了欣喜和感動,漢服商家、愛好者們可以從中獲得啟發(fā),拓寬品牌創(chuàng)作的思路。
但是,文物出土的數(shù)量是有限的,新出土文物展出的頻率也遠遠比不上漢服市場擴張的步伐。
根據(jù)微信公號“漢服資訊”的《2019漢服商家調(diào)查報告》顯示,過去6年是漢服新商家的一個高速增長期,每年都有一百多家新的漢服店開業(yè)。
面對愈發(fā)龐大的市場,漢服圈也愈加熱鬧。怎樣才算是真正的漢服,成為圈內(nèi)繞不開的話題。
“其實我們還處在學習漢服的早期狀態(tài),就像學寫作要先從摘抄、背誦開始一樣,照搬文物是一個必經(jīng)階段。”常舒夢說,“當人們越來越了解漢服文化之后,就不需要照搬了。”
“學術是嚴謹?shù)?,市場是自由的?rdquo;重回漢唐杭州店的負責人楊斌彬說道。作為一名不折不扣的漢服愛好者,她中學開始閱讀《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大學時參加了漢服社團,畢業(yè)以后又“追星成功”,入職了一直喜歡的漢服品牌。“怎么選擇是消費者的事,漢服商家能做的是遵從良心,把漢服文化推廣開來。”
“我們漢服商家實際上是在做文化產(chǎn)業(yè),應該看得遠一點。”因為模仿唐朝仕女吃湯圓而走紅的“湯圓姐姐”敖珞珈在國絲館“國絲雅集眾望同歸”的活動上說道,“如果只停留在服裝、妝面上,會有更成熟的團隊、產(chǎn)業(yè)鏈代替我們。中華文化那么美麗多元、開放包容,我們的行業(yè)生命力在于對文化真正的喜愛。”
且不說漢服該走向怎樣的未來,看看前不久在西安大唐芙蓉園的漢服秀吧,美女俊男,裙裾飛揚,舞姿翩躚,盡態(tài)極妍。觀看直播的網(wǎng)友不斷打出“哇哦!”的驚嘆,各路評論熱火朝天。
漢服本身就如同一場五彩繽紛的盛宴,“穿它!難道不香嗎?”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俊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