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的宋仁宗
“他是一個讓人很有安全感的皇帝,性格溫和,總能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問題,這對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帝來說,很不容易。”吳鉤說。舉個例子,有一次,宋仁宗吃飯時,碗里的一顆小石子硌到了他的牙,換做普通人都可能要罵一句煮飯的人不當(dāng)心,對有的皇帝來說更可能會發(fā)火問罪。但宋仁宗悄悄地把小石子吐了出來,還交代周圍跟他一起吃飯的嬪妃宮女,不可把此事說出去,免得做飯的人被追究責(zé)任。
這樣的皇帝是不是聽上去很不錯,不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仁”為廟號的皇帝。然而,為何在后世諸多講述仁宗朝故事的小說戲曲等文藝作品中,他往往只是一個背景板?
吳鉤解釋,原因大概有兩個方面:一是宋仁宗所處的時代相對比較和平,本人經(jīng)歷比較簡單,一生沒有出過京城,也沒有六下江南的風(fēng)流韻事,可供演繹的故事比較少;二是宋仁宗不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那樣有雄才大略,所以也沒有什么可加在他身上的英雄傳說。故事是他人的,宋仁宗什么都沒有。
但是,作為一個個人資質(zhì)“庸常”的皇帝,宋仁宗的優(yōu)點除了能“忍”,還很有“自知之明”。他深刻地知道,要團結(jié)最廣大的力量參與到朝廷決策中來,就要有充分的意見討論,要聽得進(jìn)去批評。
所以,宋仁宗可能也是中國歷史上對大臣最“好”的皇帝。大臣們經(jīng)常當(dāng)面就和宋仁宗吵起來,著名的包大人更是口水都噴到了他臉上;宋仁宗想任命夏竦為樞密使,王拱辰強烈反對,皇帝不聽要走,王拱辰拉著他的袖子不放,宋仁宗最后只得撤回任命。
有一次,連續(xù)多日大雨,臺諫官們認(rèn)為這是“陰盛之罰”——皇帝啊你身邊宮女太多,要裁減。仁宗回到后宮因此事悶悶不樂。這時,一位平日里頗得寵愛的梳頭宮女見皇帝不開心,就小心打探,知道原委后,仗著寵愛賭氣說,那就從我開始裁吧!沒想到,宋仁宗真的把她放出了宮。后來,皇后不解,宋仁宗解釋,勸我拒諫的人,不適宜在身邊。
“類似故事很多,宋仁宗能夠接受大臣的批評意見,不獨斷、不霸道,即便有時候聽不進(jìn)去,但也能忍受。”吳鉤說,宋仁宗當(dāng)然也煩,但他表達(dá)郁悶的方式,不過是回到后宮發(fā)幾句牢騷——第二天接著和大臣battle。
仁宗也許平庸,但絕對不糊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