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千里送京娘1956年演出照
圖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生,指的是不掛“口條”的部分男角色,扮演戲中的青年或少年男子。有文小生(小生類角色的核心)、武小生、大小生等之分。
旦,俗稱“小旦”,指劇中的女子角色。有青衣旦、閨門旦、花旦等之分。
凈,在川劇中常稱為花臉,扮演較為特殊的一類男性人物。
末,在川劇中叫做“生角”或“須生”,即戴口條的男性角色。
丑,小丑的含義,顧名思義,就在“丑”字上,外貌丑。它表現(xiàn)的多是幽默滑稽或庸俗淺薄的人物。以程式功法、技藝、行當作為劃分標準,丑角也可分為武丑、矮子丑、生丑三種。


變臉:一般來說,換面具的過程是由演員拉下現(xiàn)成的面具,在臉上拖上油彩,或者吹上粉狀顏料遮住臉來完成的。
吐火:表演者口中噴出松香粉或煤油,到導火索上,用火焰來表達角色情緒或表演情節(jié)的戲劇性變化。
藏刀:藏刀是川劇的一種技巧,通過一把藏匿的刀的突然出現(xiàn),來表現(xiàn)人物的狡黠。
踢眼(第三只眼):在佛教中,額頭中間的第三只眼提供了超乎尋常的感知能力來識別惡魔。表演者在鞋尖貼上眼睛形狀的貼紙,把腿踢得很高,把眼睛貼在額頭上。
滾燈:頭頂油燈,表演者們在長凳下,身軀后面的地上,翩翩起舞,載歌載舞,甚至在頭頂保持平衡的同時把燈吹滅。
踢袍:這是演員扮演年輕男性角色或小丑的基本技能。十大技術包括踢、頂、蹬、勾、鏟、搌、理、灑、銜、端。
甩水袖:演員揮舞長袖,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舞蹈或視覺效果。
雉羽:在川劇中,頭飾通常是用兩只野雞的羽毛裝飾的。表演者揮舞著羽毛來表達人物的情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