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知音?
其實,“眾里尋他千百度”應該是指作者在尋覓知音。結合《新荷葉》詞中的“知音弦斷”,更可看出作者尋求知音的那種迫切心情。這里的“他”,可以是剛任樞密都承旨的葉衡、時任宰相的虞允文等,也可以是知遇明君宋孝宗。
葉衡有才智、通兵法,辛棄疾任建康(今江蘇南京)通判時,時任淮西軍馬錢糧總領的葉衡就對他頗為知賞。虞允文更為辛棄疾所敬重,他不僅有志于恢復大業(yè),而且在抗擊金人的戰(zhàn)爭中建立過奇勛。
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金主完顏亮率兵準備渡江一舉消滅南宋。結果,被虞允文率領的宋軍打得大敗,從而導致金軍嘩變、完顏亮被殺。
宋孝宗皇帝是一位力圖有所作為的君王。即位當年,就以趙構的名義,下詔為岳飛平反昭雪,追復岳飛原有的官職,并將岳飛遺體依禮改葬。
后來,又為岳飛建造“忠烈廟”,以示紀念;追封為鄂王,徹底推翻了強加在岳飛頭上的那些莫須有的罪名,恢復了這位抗金名將的聲譽。
北伐失利后,孝宗對《隆興和約》一直憤憤不平。乾道五年八月,他起用堅決主張抗金的虞允文為右相兼樞密使,強軍理財,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重視生產,銳意恢復。之后,還召見辛棄疾,傾聽其關于恢復大業(yè)的建議,并把他留在京師任職。于是,這才有了詞人筆下的元夕盛況。
葉衡、虞允文與宋孝宗對元夕的勝景無心觀賞,他們一心希圖恢復。因此,辛棄疾在熱鬧的人群中是尋不見他們的,他們一直處在“燈火闌珊處”。這里,辛棄疾將賢臣、明君等比作美人,作為自己理想中尋覓的知音,是合乎情理邏輯的。
乾道八年,辛棄疾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市)知府,即為虞允文所任命。滁州在南宋屬于上州,地處宋、金邊境,軍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此前,辛棄疾曾在奏疏和呈給虞允文的《九議》中反復論及滁州的戰(zhàn)略意義,并提出駐守兩淮、招撫南歸士民、屯田練兵等主張。這次讓辛棄疾獨掌滁州,也是給了他一個將自己的政治主張付諸實踐的好機會。
淳熙元年,葉衡任戶部尚書、參知政事、權知樞密院事,后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力薦辛棄疾慷慨有大略。因而,辛棄疾受到孝宗的再次召見,遷倉部郎官、提點江西刑獄。所有這些,或許是孝宗皇帝和虞允文、葉衡對辛棄疾在本詞中引為知音的一種回應吧?
辛棄疾以美人象喻知音,將賢臣、明君視為自己尋覓的知音,這在藝術上并非別出心裁。
譬如《詩經》云: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又云: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從表面上看,這兩首詩都是寫癡情男子對“伊人”“游女”愛戀而不可求的單相思;實際上,這只是詩的“象”,詩的“意”則是賢才感嘆知音難覓、壯志難酬,而這個知音正是有德有位的君子——賢臣、明君。
意象之妙,就在于字面上純粹寫“象”卻不露真“意”。詩的真“意”,需要“尋象以觀意”。這對古今讀者的研讀契悟能力,是一個挑戰(zhàn)。
[張立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