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合家”推廣到“天下”,營造舉國同慶氣氛
盡管天氣炎熱,但百姓還是要在烈日下勞作。如浙江造房子用的磚瓦主要來自杭州、嘉興一帶,也有人挑著磚瓦在街上兜售。在街頭,還有箍桶的,磨銅鏡的,修補錫器的,為人鼓鑄銅勺的,賣雞毛撣的,賣瓷器的,擔賣古董的,賣碑帖的。這些市井上的各種生意,很值得關注。比如修補錫器這一幅,說明中提到:“廣州錫器最擅名,頃浙江亦能仿照。”明清時期,廣州貿(mào)易發(fā)達,起初此類錫器只有廣州可以制作,但到清代前期,浙江也能仿造了。

節(jié)日是烘托民眾生活氣氛的重要機會,《太平歡樂圖》中自然少不了有關歲時的畫面。如祭灶、寫春聯(lián)、除夕燒瑞炭、元宵燈市、端午節(jié)習俗等。在歲時節(jié)日中,特別的飲食是節(jié)慶的重要內(nèi)容。如祭灶時人們要吃麥芽糖,元宵時要吃元宵圓子,端午節(jié)要吃粽子,八月中秋要吃月餅,重陽節(jié)要吃栗糕等。
王振忠談到,《太平歡樂圖》是在民間日常節(jié)慶中《合家歡樂圖》的啟發(fā)下,將《歡樂圖》從“合家”推廣到“天下”,營造出舉國同慶的氣氛。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只有當社會達到一定富裕程度時,人們才會想到利用民俗力量來規(guī)范社會。由此,《太平歡樂圖》引經(jīng)據(jù)典,證以盛清時代“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生動反映了人們的日常勞作和生活,勾勒出18世紀江南一帶豐富多彩的社會風俗畫卷。

“《太平歡樂圖》一書始終強調(diào)‘太平’二字,各個圖幅的排列順序,以一年四季的自然變化為脈絡,并對城市中蕓蕓眾生展開刻畫。盡管不無粉飾太平的成分,但從中可很大程度上窺見18世紀民間日常圖景。”王振忠說,因此這部書可以說是研究乾隆盛世時期江南民眾生活的重要史料。
《太平歡樂圖》內(nèi)文插圖,展示了清代江南一帶的夏令物品,如①鵝毛扇、②折疊扇、③夏令水果、④竹窗簾等。
?。ǔ霭娣焦﹫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