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現(xiàn)實中存在的動物,幾部書中還有不少來自中國古老傳說的物種,其中不少是《山海經》里的“神獸”。

《給孩子的清宮獸譜》中的窫窳。
《獸譜》中這個長著“人臉”的動物叫“窫(yà)窳(yǔ)”。文字介紹是:狀如牛而赤,人面馬足,其音如嬰兒。

《給孩子的清宮獸譜》中的犰狳。
這種長著兔子耳朵和鳥嘴的怪物在《清宮獸譜》里叫做“犰狳”。

《給孩子的清宮獸譜》中的開明獸。
這個就更厲害了,你能數(shù)清這個叫“開明獸”的“動物”有幾個頭嗎……
當然除了這些畫風詭異的“神獸”,也有正常的。

《給孩子的清宮獸譜》中的麒麟。
你看,這只麒麟就不是那么驚悚。

《給孩子的清宮獸譜》中的龍馬。
龍馬也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想象。

《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中的神龍。
神龍的形象則頗為傳統(tǒng)。
值得一提的是,《獸譜》《鳥譜》和《海錯圖》就曾深受皇帝喜愛,成為皇家藏書,或許也曾是皇室子弟學習動物知識的啟蒙讀物。

新書書封。故宮出版社供圖
不過最近,這些曾深藏在清宮中的“奇珍異獸”圖譜出版了。新書從《獸譜》《鳥譜》和《海錯圖》中選取了部分畫作,并加入介紹。

《給孩子的清宮鳥譜》中的戴勝。
比如,在介紹戴勝鳥時,從樣貌描寫“頭戴花冠,披著黑白條紋的半身外套”再到糟糕的衛(wèi)生習慣——“它們從不把衛(wèi)生問題放在心上,臭氣熏天,簡直臭到沒鄰居”。
新書發(fā)布當天,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面對媒體談到了這次出版的初衷。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故宮出版社供圖
他說,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故宮博物院作為世界級博物館和中華文明的集大成者,有責任、有義務推動傳統(tǒng)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傳播。
(記者 宋宇晟 實習生 王新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