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而遠游
《清明上河圖》鼓樓門前的送別場景,也是大家關注的重點??讘c贊、徐吉軍二先生都認為反映了典型的“祖道”祭祀場景,即行前祭祀行神(路神)的情景,筆者完全贊同,但他們認為那個被送行的騎驢人是個“策蹇重戴”的遠游士人,則似有所偏離。騎驢人當是戴帷帽的女子,沈從文先生已有結(jié)論,不再贅言。圖中可見,一行人中以那乘驢戴帷帽的青年女子為主人,正依依不舍回顧著兩位送行的老者。女子所騎驢頭左旁有牽驢一仆,此仆后,驢左旁,亦有挑擔一仆,擔上掛傘。驢前則是一輛剛剛起動的串車(一種獨輪車),一驢一人在前拉,一人在后推,人驢皆吃力,顯然載重很大。那么,畫家畫這個場景的目的是什么呢?筆者以為亦是作為太平之證。理由如下:

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局部) 鼓樓前的送別 絹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其一:女子而遠游。據(jù)沈從文先生的研究,自唐開元、天寶以后,帷帽制即已廢除,但“及至長途遠行,依舊施帷帽以防風塵,并避人窺視。”可見此女子是遠行之裝扮。
其二:輜重多。女子后有一仆挑擔,擔中當是他們主仆隨身取用的物品。那一驢兩人推拉的串車中,裝載的東西更是不少。
其三:女子此行是雇了職業(yè)的串車要去前方的碼頭坐船。這種款式的串車,在靠近卷首的臨河的第二條街上也有一輛,當是此碼頭上專門為人拉貨者,類似于今日的出租車。兩串車似皆以柳編為車圍欄,上覆帶有書跡的苫蓋。這種苫蓋,筆者推測它應是一種防水紙,大概是用某種門幅較大的楮皮紙刷桐油而成。這種有文字的苫蓋,既能防水,也當是一種招攬生意的標識或廣告。
可見,該女子正是要從前面的碼頭出發(fā)遠行。雖然她帶了兩個仆從,但若非太平時代,確也是不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