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宮太平缸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因為太過耳熟能詳,人們往往忽視了其中的一些疑點。近年來,有學者從缸的器形和制作工藝等方面對“司馬光砸缸”提出質(zhì)疑,認為司馬光砸的應(yīng)該不是“缸”。那么事實真相又是如何呢?
宋代水缸難以溺死孩童
缸是我國古代常見的容器,它下窄上寬,敞口,體積有大有小。小的缸多為文房用具,置于室內(nèi);大的缸多為水缸,常擺放于庭院中央。古代水缸的主要用途是汲水、滅火,水缸里還可以養(yǎng)魚、養(yǎng)花,這也是中式園林的一道別樣景致。
老水缸存世量很大,比如著名的山西喬家大院,院落里大水缸隨處可見;在號稱中原第一宅的河南馬氏莊園里,同樣擺著數(shù)口盛滿水的大缸;在明清兩朝皇帝居住的紫禁城里,水缸就更多了,足足有308個。
提起水缸,人們很容易聯(lián)想到“司馬光砸缸”?,F(xiàn)代人大多沒使用過水缸,在人們的想象中,水缸應(yīng)該是比較巨大的,所以才會導致孩童溺水。那么古代的水缸究竟有多大呢?以故宮的“太平缸”為例(這種水缸又稱“門海”),其口徑為1.6米,高為1.2米。在明清中原地區(qū)的水缸中,“太平缸”算是比較深了,其他大多數(shù)水缸深度尚不足1米,孩童即便落入其中,也很容易夠到缸沿爬出來,而不會溺水。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fā)生在宋代,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宋代水缸的高度多在1米以下,比如杭州白馬巷南宋制藥作坊舊址出土的水缸,口徑為1米,深為0.8米;而宋代陶瓷窯址出土的水缸口徑普遍在50厘米左右,高度也在50厘米左右。由此看來,北宋庭院中水缸溺死孩童的可能性并不大。
至于古代水缸為什么不高,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方便人們?nèi)∷4送?,較矮的器形便于拉坯,在燒造時也更容易成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