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柳色如煙。
清明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時間大約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春分過后的十五日。自唐代后,清明便成為了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日,人們祭祀、掃墓、踏青的風俗傳習至今,春風化雨,萬物皆顯。
此時此刻山野皆綠,滿目繁花,對于一個成都人,掃墓踏青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三月三為古之上巳節(jié),《論語》說:“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唐宋后,上巳踏青之風已化為清明之俗。成都人自古就愛游賞玩樂,何況清明踏青還符合先賢的諄諄教誨。元代,華陽人元費在《歲華紀麗譜》中說:“成都游賞之盛甲于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元費總結(jié)了成都人骨子里的自帶屬性:喜游賞。這個總結(jié)如此深刻,以至穿越千年而越發(fā)清晰。
蕩過了秋千,祭祀了蠶神,趕過青羊?qū)m花會,趁著清明前后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少年們急匆匆穿起了單衣,鮮衣怒馬地出了城。卻未曾想到,清明時節(jié)天氣轉(zhuǎn)臉又變,正趕上突如其來一場杏花雨。正所謂“三月初,寒死少年家”,清明物候又有怎樣的一番風致呢?
一 杏花遇見清明的雨
無需任何風吹雨打,每到清明前后,川西的杏花、桃花、李花、海棠花都開始紛紛落落,下起一場華麗的花瓣雨。

杏花。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杏花總是想著在清明的綿綿春雨中,給外出踏青的你一個纏綿美麗的意外,杏花并不算是屬于清明的代表植物,清明期間,只要哪怕是下一點點小雨,你便自然而然地會想起杏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杏花總是會和清明的雨聯(lián)系在一起。
春分后,川西的杏花就進入了最美的花季,杏花是川西山野平原春色的標志。杏是古老的中國植物,《莊子·漁父》中說:“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杏壇便成為了后來夫子講學之地。農(nóng)歷二月杏花開放,稱“杏月”,古時科舉放榜時正是杏花盛開之際,因此又被稱為“杏榜”。
赴過杏園宴,聽過天樂聲。才華車載斗量的蜀中文豪蘇東坡也曾經(jīng)“杏榜”得意。多年以后,相濡以沫的元配發(fā)妻王弗卻撒手而去,經(jīng)過長期漂泊不定的宦游生活,蘇東坡回想起了家鄉(xiāng)的杏花,還有發(fā)妻當年在朵朵杏花叢中蕩著秋千的美好場景。那一年的清明尚未到來,在街坊間就已豎起了秋千,紛飛的細雨中,杏樹梢頭淡紅色的花蕾一個個地打開,粉白微皺的花瓣,鮮紅反折的花萼,紅白相間如被胭脂暈染。“雨霰疏疏經(jīng)潑火。巷陌秋千,猶未清明過。杏子梢頭香蕾破,淡紅褪白胭脂涴。”
又是一年的清明,杏花雨紛紛飄零,這種睹物思人的懷念,總會深深地埋在許多人的內(nèi)心,溫柔而又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