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流沙河”有五處
《山海經(jīng)》記載的“昆侖之北有水,其力不能勝芥,故名弱水”,后來逐漸用弱水來泛指險而遙遠(yuǎn)的河流,再到后來弱水引申為愛河情海。按照《山海經(jīng)》的記載考證,大渡河的河水就是《山海經(jīng)》的弱水,這里有著名的大渡河國家地質(zhì)公園,各種奇特地貌和流速多樣的河段,在咕嚕村(古路村)有石母、石公等各種巖石造型。《山海經(jīng)》出自蜀地。《海內(nèi)經(jīng)》提到“都廣”和“建木”兩個詞?!渡胶=?jīng)補注》說:“黑水都廣,今之成都也。”“若水(又稱弱水)即后之雅礱江”,這里實為大渡河。成都平原,就是“一片平陽”;泥巴山或者夾金山可能就是“黃風(fēng)嶺”原型。傳說“建木”是溝通天地人神的橋梁。

《西游記》中的流沙河。
伏羲、黃帝等眾帝都是通過這一神圣的梯子上下往來于人間和天庭的。專家認(rèn)為,這種“建木”的原型,就是漢源的皇木,明代建設(shè)北京紫禁城的巨木就是從漢源皇木鎮(zhèn)砍伐通過馬牛拖下山到大渡河流入長江,再由運河送到北京。目前我國被稱作“流沙河”地方有五處:西雙版納的流沙河,四川省漢源縣的流沙河,河南省周口流沙河,新疆塔里木盆地東北部焉耆回族自治縣的開都河(古稱流沙河),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境內(nèi)的大沙河(古代也稱流沙河)。我們認(rèn)為《西游記》中描寫的“流沙河”就是漢源流沙河,是大渡河一大支流。沙僧在人間流沙河興風(fēng)作浪,兵器就是桂樹枝所作(降妖寶杖),玉皇賜給,漢源大渡河桂樹很多。
留下西天取經(jīng)的傳說
《西游記》中的許多地名和場景在漢源至今還留存著。這是最重要的證據(jù)。漢源縣建制于公元前97年,至今有兩千多年歷史??h城所在地富林鎮(zhèn),是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古牦牛道”記敘著“南方絲綢之路”的悠悠歲月。“富林文化”、“清溪文廟”、“九襄石牌坊”古樸深邃,文化底蘊豐厚。據(jù)傳西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3年)辟支佛誕降于漢水之濱(今漢源富泉鄉(xiāng)蘭家營),乳齒碩體,經(jīng)年不語,后飛升于雞冠山,覺搖曳不安,復(fù)飛此山乃安靜,佛靜之名,是其緣起,漢晉及隋為辟支道場。佛靜山龍佛寺,元明時毀于火,殘存古跡迄今亦露于荒山林箐之中。除了“辟支佛”、佛靜山、皇木鎮(zhèn)、貢品花椒、富林鎮(zhèn)文化、大渡河、流沙河都在漢源外,還有曬經(jīng)鄉(xiāng)、曬經(jīng)村、曬經(jīng)石、黑水、花果山、河南鄉(xiāng)、馬托鄉(xiāng)、托龍溝、花海果鄉(xiāng)、二郎鎮(zhèn)(溝、山)、萬里鄉(xiāng)、火草坪、文筆山、白馬堡、象鼻子等與《西游記》有關(guān)的地名,這在全國極為少見。
當(dāng)?shù)赜性S多關(guān)于唐僧西天取經(jīng)路過漢源的傳說,唐僧曾在此地晾曬經(jīng)書而有曬經(jīng)石,經(jīng)卷上的字都印在石頭上,至今字跡猶存,清晰可辨。通天河,屬于長江上游河段,下稱金沙江,位于青海省玉樹境內(nèi)。大渡河,古稱北江、戢水、涐水、沫水、大渡水、濛水、瀘水、瀘河、陽山江、羊山江、中鎮(zhèn)河、魚通河、金川、銅河,是長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發(fā)源于青海省玉樹境內(nèi),古代常常與通天河混淆。
(作者李后強 系四川省社會科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