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作者從1995年,在北大開設“中西文化比較通選課”開始,直到2016年退休,這一話題已經(jīng)連續(xù)講授了21年。2018年12月8日上午,作者應中央民族大學之邀在慶祝成立“民族文化與翻譯研究中心”而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上,就西方為何缺乏漢學、宗教等等問題作了專題演講,雖然是老話題重說,仍然有頗大的反響,深感這類學術話題還有進行普及的必要。所以,本文對此問題的回答,略事修訂,書面發(fā)表,就正于方家。
西方漢學,俗稱海外漢學,在西方非常有名。不管在國際還是國內(nèi),以“漢學”為名的研討會、會議此起彼伏地召開,以“漢學”命名的著述也越來越多。久而久之,大家都認為西方漢學越來越發(fā)達、簡直轟轟烈烈。但我卻忍不住要潑點涼水,說西方實際上很缺乏“漢學”,或者說并沒有真正的“漢學”。這肯定會令人困惑。
要解答這個問題,須首先提到一個學術研究需要遵守的基本規(guī)則,即我們用什么語言交流,就必須遵循該語言本身的學術性語義規(guī)范。例如,當我們用中文來討論問題、表達含義的時候,我們要嚴格遵循中文本身的表義規(guī)范。中文本身有一整套約定俗成的語匯,它們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在通常情況下,我們要首先尊重它們,不宜隨意拋棄它們原有的固定含義和表意規(guī)范而隨意附加新義。
比如“西方漢學”中的“漢學”是什么意思?這就得先看看中文里原來有沒有“漢學”這個用語和相應的概念。
實際上,要了解“漢學”的本義,就得追溯到中國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王朝。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約在公元前二世紀左右,魯共王想把自己的王宮擴大一點,連帶地將孔子的舊宅搞壞了,結果發(fā)現(xiàn)孔宅是夾墻,墻內(nèi)藏有古代文獻資料,包括《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jīng)》等數(shù)十篇儒家文獻。孔子的后人孔安國將這些文獻捐獻了出來。此外,劉向、劉歆父子也獲得類似的古文獻。這些古文獻資料有一個突出特點,即都是用小篆書寫的。但孔安國時代的流行文字是隸書,而不是篆書。篆書是秦漢以前通行的文字,因此這部分經(jīng)文應該屬于古文經(jīng),相對言之,西漢以來流行的經(jīng)文是用隸書抄寫,因此稱為今文經(jīng)。古文經(jīng)與今文經(jīng)的文字并不完全一樣,圍繞如何辨字、如何釋義等問題產(chǎn)生了學術爭論。宗古文經(jīng)的學派的學問稱為古文經(jīng)學,尊崇今文經(jīng)的學派的學問稱為今文經(jīng)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