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爾首櫬,及茲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他寫到亡侄的“首櫬”(放頭骨的棺)在三年后才被收得歸葬,短短幾行里改了又改,“嗚呼哀哉”,都是用草書連寫。
最后,他告慰亡侄“再等一個好的日子,再選擇一塊好的墓地埋葬你,你的靈魂如果還能知道這一切,請不要埋怨在這里長久做客。”文字如江河一般傾瀉而下。

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網(wǎng)站
《祭侄文稿》一共23行,234字。由于情感激越,這些文字時疏時密,墨色有重有輕,甚至有“枯筆”的痕跡。顏真卿長期積累的書法功力在悲壯的情緒下?lián)]灑而出,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元代書法家鮮于樞說,“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
人品與字品的高度合一
顏真卿的書法風格強勁雄渾,而他本人的個性也剛直耿介。在《祭侄文稿》寫就的26年后,他被派去勸和叛將李希烈,因?qū)掖螌幩啦唤刀焕账?,享?6歲。
德宗詔曰,“器質(zhì)天資,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