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字不夠,數字來湊
事實上,近代以前,平民百姓大多只取小名,只是有身份地位才擁有大名。
今天人們能在史書上看到的名字,不是達官顯宦,就是讀書人。其中的名字自然顯得頗有文化。
但如果將視線擴展到平民群體,你就會發(fā)現(xiàn),古人的名字遠不如想象中的美好。
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資料圖: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形象玩偶。 泱波 攝
流傳下來的《明太祖實錄》中關于他的姓名是這樣記載的——“姓朱氏,諱元璋,字國瑞”。但“朱元璋”三個字只是發(fā)跡之后用的名字,早年的名字是朱重八。
為什么叫重八?這就涉及到當時民間取名的規(guī)矩。
宋元時期,民間無官者多不取名字,而是以數字代替。加之當時社會底層文化程度不高、識字不多,用數字起名大概也省去不少麻煩。
數字從哪里來?后世史家大概有這樣幾種猜測——或按出生時間的數字取名,或按出生時父母年齡相加的數字取名,或直接按兄弟排行起名。
有研究認為,“重八”也就是八十八,這其實就是他出生時父母年齡相加之數;當然“重八”也可能是按照兄弟排行所取的名字,畢竟有文獻記載,朱元璋的幾位兄長分別叫“重四”“重六”“重七”;而朱元璋的祖父名叫朱初一,則可能按出生時間取名。
不論朱重八屬于哪種情況,有一點可以確認。那就是,數字,在中國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是平民百姓的起名方式。
清代人俞樾在《春在堂隨筆》記載了道光年間紹興一帶的取名風俗——“夫年二十四,婦年二十二,合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
可見,及至清朝,民間仍沿襲這樣的取名方式。

資料圖。楊華峰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