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上,特別是在盛世中,都會根據(jù)當時社會的需求翻印傳世的典籍,這是文化繼續(xù)傳承和發(fā)展所必需的重要物質(zhì)基礎(chǔ)。時代呼喚著今人能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再一次精選中國常用而重要的典籍,以當代人的學術(shù)水平和智慧進行細致、嚴謹?shù)恼?,編出一套滿足當代社會需要而又足以傳世的叢書
為什么世界各國、各民族都十分關(guān)注自己的文化?
原因很簡單,因為文化——不管各國的專家們?nèi)绾谓缍?ldquo;文化”的含義,也不管人們有沒有意識到,它都是個人、家庭、社會須臾不可離的,因而也就成為人際相處、家庭存續(xù)、社會和諧無形的黏合劑。想要個人、家庭、社會和順發(fā)展,缺了文化則難于上青天。
文化為什么要傳承?
文化傳承得如何,則主要取決于個人、社會和民族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覺和自強的程度。接受了傳承下來的民族文化,如果再了解一些別的民族文化,異同相較,就會產(chǎn)生文化的自信;再進一步,知道了自己文化之所以然,視之如命,方可謂之自覺;在這基礎(chǔ)上,廣泛了解世界上幾種影響深遠的文化,從中汲取自己民族文化之所缺,使二者融合,推進自己民族文化的再創(chuàng)造、再升華,此可謂自強。由此可見,文化由自信而自覺、而自強,都是以文化傳承為基礎(chǔ)的,也可以說,自信、自覺、自強乃民族文化“傳”與“承”必備的主觀條件。三者相續(xù)相補,互促互彰,缺一不可,乃傳承真諦之所在。總而言之,人類、民族要永存,要發(fā)展,就需要傳承文化,發(fā)展文化。反觀社會中的每一個體,亦莫不皆然。
文化自身有其生命力、不期而然的延續(xù)能力,因為它一般都內(nèi)化在個體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欲罷不能”。但是,當一個民族對自己的文化不自信、不自覺,更不自強時,民族文化便只能遺存在典籍中、歷代文物上和老百姓的記憶里,那就難以抵擋外來文化的風吹浪打。而一旦作為民族生存和心靈之根的文化不再能撐起民族、國家靈魂的大廈,則必導致國將不國。
文化靠什么傳承?或曰傳承的“管道”為何?當然首先靠人:長輩、親朋、老師、鄰里,甚至同好同行而未必相識者;其次要靠文獻文物、山川景物;最后靠系統(tǒng)的學習(各級各類的教育、培訓)。三者之中,文獻、文物是可視的依據(jù),里面儲存、蘊藏著民族的歷史滄桑、信仰道德、經(jīng)驗智慧。中國是世界各國中傳世典籍、文物最為豐富,時間跨度最大的國家,當有越來越多的人涉足并樂在其中,講授者、研究者形成了浩蕩的群體,這樣就可以言之而成理,也能鑒古知今,明白地回答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將到哪里去這些人類由古初就思考、研究的根本性問題;看清楚當今國家所奉行的一切準則、瞄準的目標,都是在幾千年來列祖列宗、先圣先哲的體驗、總結(jié)、冥思、踐行成果基礎(chǔ)上的再發(fā)展、再超越,于是在一個新的層次、新的境界上又增強了文化的自信、自覺與自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