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光膀子大嬸
又一版《射雕英雄傳》開播,60年一晃而過。
1957年1月,還不到33歲的金庸,開始在《香港商報》上連載《射雕英雄傳》。
60年里,《射雕》的故事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金庸年輕時
圍繞著《九陰真經(jīng)》、華山論劍、降龍十八掌的曲折離奇之外,它在變幻的時代里,始終以金老爺子的才情和厚重,保持著自己的政治正確:
機關(guān)算盡,反害卿卿性命;本分做人,總會功德圓滿。
上世紀七十年代起,電視強勢來襲。于是蓉兒和靖哥哥的故事,每隔若干年就更替著版本。
1983年,25歲的苗僑偉出演香港無線的《射雕英雄傳》,憑楊康一角一炮走紅。
2017年,59歲的苗僑偉再次加盟新版《射雕英雄傳》,這一次他演的是“東邪”黃藥師。

苗僑偉時隔34年
先后飾演楊康和黃藥師

34年的光陰里,苗僑偉可以作證,《射雕》一直在,幾度夕陽紅。
米雪和白彪,黃日華和翁美玲,朱茵和張智霖,李亞鵬和周迅,胡歌和林依晨,如今東方衛(wèi)視熱播的,是90后的李一桐和楊旭文……
一代又一代的《射雕》,一茬又一茬的蓉兒和靖哥哥。
無數(shù)個版本,留下了無數(shù)個話題。
白彪的郭靖太兇,張智霖的郭靖太俊,李亞鵬的郭靖太傻,胡歌的郭靖太奶油……

最廣大的內(nèi)地觀眾心里,只有1983版的《射雕》,是舍我其誰的經(jīng)典。
黃日華的郭靖老成持重,憨得恰到好處。翁美玲的黃蓉靈牙利齒、天生的古靈精怪——即使過去了幾十年,那依然是集體記憶里最好的郭靖和黃蓉。
1983版的《射雕》引進內(nèi)地,已經(jīng)是1985年的冬天。

1985年的春節(jié)前后,每每傍晚剛過,街上已經(jīng)冷清。炸響的鞭炮聲中,會準時回響起羅文和甄妮的粵語歌聲:“依稀往夢似曾見,心內(nèi)波瀾現(xiàn);拋開世事斷仇怨,相伴到天邊……”
那是一部電視劇制造的萬人空巷時代。那是我們第一次發(fā)現(xiàn),在《敵營十八年》和《鐵道游擊隊》之外,世界上還有這么好看的故事。
伴隨著電視劇一起出現(xiàn)的,是錯別字連篇的盜版小冊子,校門口小攤上整版的彩色人物畫片,還有街頭發(fā)廊墻上,一笑就露出一對大板牙的翁美玲大頭像。

1985年的冬春過得很快,到了5月,就傳出翁美玲因情感問題開煤氣自殺的消息,當時她年僅26歲。
那時候我們怎么也想不明白,黃蓉怎么會死呢?
但那個最美的“黃蓉”確確是走了,如今翁美玲的骨灰,就埋在英國劍橋郡中央公墓的西北角,碑文上刻著:“如果你能重返我們中間,整個世界將宛如天堂。”
不只翁美玲,這些年里,寫下《世間始終你好》的黃沾,唱出《鐵血丹心》的羅文,他們都相跟著不在了。
如今回想起1985年,真是一個遙遠的年份。
如今回想起那一年的《射雕》,不能不感嘆世事難料。
那時候誰都想不到總共四句臺詞的宋兵乙,后來圈里的人們都叫他星爺——

那時候誰都想不到成吉思汗身后的侍衛(wèi),后來成了“冰雨在臉上胡亂拍”的天王——

那時候誰都想不到華箏公主旁邊的婢女,后來嫁給了梁朝偉——

那時候誰也都想不到,丐幫那個陰險的彭長老,如今是大名鼎鼎的吳孟達——

對于他們來說,混成再大的腕兒,都有一段跑龍?zhí)椎臍v史。
對于我們而言,見過再多的世面,還是一開始認識的最好。
那時候有人對著磚頭苦練九陰白骨爪,直到搞劈了指甲。
那時候我們到處收集黃日華、苗僑偉、翁美玲、楊盼盼的畫片,湊齊了能換一袋大白兔奶糖。
那時候因為有一套大開本的正版《射雕》,班里一個默默無聞的女生秒變成了女神。
那時候每個孩子的心里,都藏著一個刀光劍影、重情守義的江湖。
1985年,我們還小,父母正當年,好多人第一次接觸電視,就遇上了《射雕》。
盡管它的布景很假、畫質(zhì)很差,但歲月流轉(zhuǎn),時過境遷,已經(jīng)老去的一代人心里,再沒人能拍出那一年的《射雕》。
90后的李一桐和楊旭文,根本想像不到,就在他們出生前的那些年,人們有多愛蓉兒和靖哥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