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大家翻一下《瘋狂年代:法國大革命前后的歐洲(下)》(中野京子,中信出版社,2016年5月)中提及的莫扎特的藏書目錄。該書講述了1683年-1883年法國大革命前后100年,也就是200年間的歐洲歷史。這階段的歷史充滿了血腥的味道,市民階級抬頭、歐洲的社會和文化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者以1789年爆發(fā)的法國大革命期間被捕,斷頭臺斬首的法國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被處以刑罰為時間軸,對期間歐洲發(fā)生的事件和活躍的人物做了全景掃描。
彼得·謝弗的劇作《上帝的寵兒》改編成電影后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而劇中輕佻膚淺的莫扎特形象也因此在人們心中扎了根。
薩列里眼中的莫扎特是個毫無教養(yǎng)的粗俗傻瓜,只是因為在音樂方面受到上帝的眷顧,才能像母雞下蛋般接二連三地量產(chǎn)出大批音樂作品。為何上帝不垂青于自己,偏偏要寵愛那個“二貨”呢?各種負能量在薩列里心中積壓,殺意由此萌生……以上是該劇的劇情梗概(但并不完全是史實) 。
現(xiàn)實中的莫扎特絕非頭腦空空的膚淺俗人,他的作品,尤其是歌劇,以及他的藏書都可以證明這一點。俗話說,看一個人的書架就能讀懂這個人。只要看一看登記在莫扎特遺物清單中的藏書一覽就能發(fā)現(xiàn),真實的莫扎特與《上帝的寵兒》中那個時不時“啊哈哈哈!”高聲大笑的草包青年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在莫扎特的書架上,除了大量音樂相關書籍外,還有《羅馬·德意志帝國史序論》 《腓特烈二世遺稿集》 《邏輯學基礎入門》等書,此外許多創(chuàng)作歌劇時要用到的原著書籍也一并排列在書架上—— 《奧維德悲劇集》 《莫里哀喜劇全集》 《奧伯龍》 (維蘭德版) 、 《塔斯塔奇奧作品集》 《埃瓦爾德·克里斯蒂安·馮·克萊斯特全集》等。
莫扎特在決定采用博馬舍(Beaumarchais)的《費加羅的婚禮》 (The Marriage of Figaro)作為新歌劇藍本前, “閱讀、研究了百部以上的著作” 。而以藏書目錄為證,他本人的這句原話絕無夸大之嫌。想來如果莫扎特能活得再長一些,說不定現(xiàn)在我們就能欣賞到莫里哀(Moliere)的喜劇《吝嗇鬼》 (Meanghost)及莎士比亞《哈姆雷特》(Shakespeare,Hamlet)的莫扎特版歌劇了呢??上А?/p>
有圖有據(jù):



書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