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有識,有趣——鳳凰副刊
周先生最痛恨別人說:中餐是廉價而沒有品味的。他說中國美食最為博大精深,是西方任何一個國家的飲食,都不能比肩的。圖為周先生和前妻Tina Chow的女兒China Chow。
麒派.畫家.美食
文| 翟永明
翟永明,著名詩人,鳳凰讀書專欄作者
好幾年前,我和朋友一起去參加“Mr.Chow”新餐館的開張派對。Tribeca是位于紐約下城的新時尚地區(qū),許多演員和媒體人士,都居住在這里。新開張的“Mr.Chow”就座落于此。
“Mr.Chow”是Michael Chow的中國餐廳名字。Michael Chow是周英華先生的英文名字,周英華先生是中國京劇表演家、麒派大師周信芳先生的兒子。三個與中國有關的名字、加上三個與時代潮流息息相關的城市,造就了一個有關中國文化的傳奇故事。Michael Chow的餐廳共有三處:倫敦、洛杉磯、紐約。每一家“Mr.Chow”都是那個城市時尚和藝術的標志性場所。
乍 ,“Mr.Chow”的裝修風格,是西洋和中國風格的結合:典雅、高貴且時髦;餐館外觀粗野,保留了這個地區(qū)的原生態(tài)的風貌。一條L形的廊臺,圍合了餐廳。自由開敝的門,既讓內外貫通,八面來風;又可以讓過往行人,一窺里面的浮華世界。一幅安迪·沃霍親手繪制的周先生的肖像,懸掛在餐廳正中。一組好萊塢著名演員克里斯托弗·沃爾肯的畫像,則出自美國著名藝術家朱·斯納貝爾之手(我最近才知道,我所喜愛的電影《日落黃昏前》,正是斯納貝爾導演的)。

安迪·沃霍爾為周英華先生所繪肖像及Mr.Chou餐廳內景
周先生的設計思路,是通過一雙顧客的眼睛,進入餐廳。他總是以一個有品味、細致、獨到的他人的眼光,來設計自已的餐館。因而他的設計,總是讓人熨貼和舒心的。哪怕你并沒有注意觀看,你的身體,也能夠體會到那些細節(jié)。這樣的設計,不分巨細,體現(xiàn)在餐館的各個角落。比如:他自已親自挑選了餐椅,一種有中國風格的圈椅。最精彩的部分,是椅背的高度。它和餐桌的高度相同,這是考慮到人未就座時的視覺效果。你會覺得這椅子是餐桌甚至是這房間的裝飾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眼望去只看到突兀的椅背。椅背和椅腿是弧形的,為了不跘到客人的腳。
與在西方的大部份中國餐館不一樣的是:“Mr.Chow”用的是最好的瓷器作餐具;請的最英俊的意大利侍者;鋪的是漿得挺括的雪白桌布;布置的是最考究的燈光;滿墻掛的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藝術家的作品。周先生最痛恨別人說:中餐是廉價而沒有品味的。他說中國美食最為博大精深,是西方任何一個國家的飲食,都不能比肩的。因此,他一定要把中國美食中最精華的部份,以最美的方式,介紹給世界,這是他畢生都在作的事情。說到這里,是不是很像一個愛國老華僑的故事?
確實,連周先生的成長經歷,也好像是一個這樣的傳奇經歷。現(xiàn)在在國內,說起Michael Chow來,中國人大都不知道。但說起他的父親周信芳先生,老一輩人聽來如雷貫耳。正是坐在這家新餐館中,我想起在很小的時候,看過由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拍攝的紀錄片——《周信芳的舞臺生活》。周信芳是與梅蘭芳齊名的中國京劇表演大師,他七歲成名,在變聲期后嗓音變壞,顯得沙啞低沉。然而周信芳利用有限的自身條件,獨創(chuàng)了唱腔古樸沉郁、道白蒼勁鏗鏘的麒派表演藝術。麒派藝術影響廣泛,已超越京劇老生藝術本身,擴展到其他劇種,甚至電影、話劇等領域。我的朋友李中茂,就酷愛周信芳的《徐策跑城》,每至酒酣微熏,就要來上一段。
作為周先生的次子,周英華先生十三歲時,被父母送到英國讀書。1952年,是一個敏感年代。顯然周先生的父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從此再也沒見過他的父親。十三歲就離開祖國,而且,人為地被切斷了與家鄉(xiāng)、父母、母語的聯(lián)系,使周先生徹底變成了一個國際化人物。他的經歷也變得有趣:童年長于中國,少年接受西方教育,青年時代活躍于西方文化的中心。周先生秉承了父親的藝術天份:他當過畫家,學過建筑,搞過設計,拍過二十多部電影。他更愿意被認同為藝術家,而不是僅僅被當作一個餐館老板。盡管他的餐館,實際上也已成為一個象征,被《紐約》雜志稱為“時尚到極致的帝國”。事實上“Mr.Chow”更象一個文化沙龍、一個世界各地藝術家的俱樂部、一個全球時尚人物都會前去光顧的大舞臺。
那天,周先生告訴我們,他正在制作一個“名人明信片”,上面記載了到他餐館用過餐的所有名人,有一千一百人。相信將來還會有更多的人名,登上這一名單——一份獨特的名單。上面有很多人是他的好朋友。如現(xiàn)在已成為美國“當代英雄”的著名藝術家安迪·沃霍,從年輕時候,就是“Mr.Chow”里的???。周英華很聰明地免費讓他用餐,餐費則由他的作品換取。用同樣的方法,他在那個年代,收藏了一大批日后成名的大藝術家的作品。與他同時期的著名藝術家朱·斯納貝爾,在一段時間內,幾乎天天都去他的餐館,他說:“我在他的餐館中長大,我們在那兒,就象是經過一個成人禮”。據(jù)說約翰·列儂的最后一頓晚餐,也是在他的餐館中用的?,F(xiàn)在,這些在藝術史上各有位置的藝術家的作品,掛在墻上,使得這間餐館,更讓人矚目。藝術家和演員,是最受歡迎的客人。因為周英華本人,就長期屬于這兩個圈子。

周先生和韓裔夫人、女兒。
現(xiàn)在,模特兒和時裝界的寵兒們,也加入了這個圈子;因為他的太太艾娃(Eva Chow)是一位著名的韓裔時裝設計師。他們兩人擁有共同的時尚世界和“同一文化”(這是艾娃所強調的:“我們要共同成為‘東方人’”。)他們用自已的方式和自已的藝術,來向世界展示“最高標準”(周先生常用語)的東方文化。像所有生活在國外的華裔中國人一樣,周先生對自已的文化記憶,非常敏感。他對我說起關于“中國城”的英文名稱之事。他說:在西方,一般把唐人街,都叫CHINA TOWN,但這個英文詞,無論是從語言上來講,還是從歷史背景來講,都是非常不恰當?shù)模菐в衅缫曅缘?。不幸的是,中國人基本上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我臨走告辭時,周先生再次對我說到:請你有機會一定要把這段話,寫在文章中:“中國人”的歧視性叫法是“CHINA MAN”;正確的叫法是“CHINESE MAN”。“中國城”的歧視性叫法是“CHINA TOWN”;正確的叫法應該是“CHINESE TOWN”。
此后很多年,周先生都在一面開餐館,一面發(fā)展他的藝術,他說:“無論獲得多大的成功,心底里總有一塊唯有繪畫才能填補的空缺”。2012年,他再次拿起畫筆,進行創(chuàng)作。去年,他首次回國,在上海舉辦了展覽。此時,他自名為“麒派畫家”,周英華的創(chuàng)作受美國抽象藝術家杰克遜·波洛克繪畫自動化、任意化、即興化的表征,又結合了大寫意的中國元素。當然,據(jù)他說:受父親藝術的影響,他的畫面背后,也有京劇器樂節(jié)奏和表演動作的韻律。其實,直接影響他的是杜尚“現(xiàn)成品”的概念。他使用的材料除了成堆的顏料,還包括上千根訂書釘、放在塑料袋中的美元、銀箔、漁網、廚房用品等。
我還記得在“Mr.Chow”的開張派對,我所看到的,正是一幕有著中國傳奇背景的電影畫面:滿屋倩影搖動,華彩麗服,耀人眼花。自助餐是周英華先生精心安排的中國菜肴,有我熟悉的春卷,和不熟悉的醬燒野牛肉。前廳里,烏瑪·瑟曼笑對一片鋪天蓋地的閃光燈,周圍摻雜著一群似曾相識的藝人面孔,時不時地有導演、制片人與周先生打招呼。現(xiàn)場的樂師奏出的音樂,充滿了最新最hi 的流行元素。
那些穿著化妝都透著詭異炫酷的模特兒們,穿梭在人群里。忙著應酬的周太太艾娃,戴著自已設計的別致項鏈,點染出一份非常好萊塢式的氣氛。在我的鄰座,剛剛落桌的的是當年奧斯卡影帝杰米·褔克斯,如此近距離看過去,他的眼睛比其他人的顯得更加明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