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岱峻

《弦誦復驪歌》
繼《風過華西壩》后,學者岱峻再次將書寫對象聚焦“教會大學學人往事”。新著《弦誦復驪歌》展示出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初期,教會大學的幾度折轉經歷,尤其是一代學人的精神氣質與人世遭際。這其中既包括齊魯大學國學所的顧頡剛、錢穆等著名學者的曲折經歷,也包括許多或顯赫一時或學術影響深遠卻較少為人所知的學者,如人類學家李安宅、哲學家羅忠恕等,以及海外學者,如農經學家卜凱、金陵大學教授芮陶庵等。
在近代中國,以燕京大學、輔仁大學等為代表的多所教會大學在北京、上海、山東等地,與國立大學及其他私立大學交相輝映,成為民國高等教育不可忽略的一支。
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略步伐加速,隨即全國進入長達八年的抗戰(zhàn)階段,教會大學亦漸次遷移大后方,幾所有名的教會大學聚集在成都華西壩等地,復課興學。1952年實行高校改革,教會大學旋即解散,西方各國傳教人員及各方面專家盡數離境。教會大學在中國教育史上扮演過雖短暫卻重要的角色。
岱峻1982年畢業(yè)于重慶師大中文系,記者出身,上世紀90年代轉入民國學術史及學人研究,著有《發(fā)現李莊》、《民國衣冠》、《李濟傳》等。岱峻在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表示,教會大學其歷時不足半世紀,對近現代高等教育及學術研究卻影響深遠,“因其輝煌,故有‘弦誦’;嘆其短暫,亦復‘驪歌’”。
訪談
南都:《弦誦復驪歌》算是《風過華西壩》的一個補充嗎?兩部作品之間有何聯系?
岱峻:它們是一個整體。第一本書2013年出版,當時70萬字,最后因為控制書價的考慮,要我壓縮到30萬字,這肯定是“傷筋動骨”了。要把每個學校的特點、重要人物都理清楚的話,30萬字是遠遠不夠的,加上《風過華西壩》出版后得到了很多反響,收集到更多材料,這也是我要再寫一本的原因。
南都:書中對抗戰(zhàn)時期教會大學的描述有頗多亮點,尤其對一些史料的挖掘幾乎是搶救性的,你為何會關注這一題材?
岱峻:首先,它所有材料是原創(chuàng)性的,之前沒人寫過。我做這個研究有十來年了,受訪者很多已經不在了,比如前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謝韜,在接受我采訪半年后過世,他當年就在成都金陵大學農業(yè)經濟系;還有西南骨科的沈懷信,他是國內西醫(yī)骨科的創(chuàng)始人。此外還有劉玉華、鮮于明義、甘克俊等一大批老人。
華西壩,在費正清看來,就是教會大學的西南聯大,在李約瑟看來,就是成都的西南聯大、其實就辦學規(guī)模、教學質量等方面,一點也不輸于昆明的西南聯大。它的農學幾乎是撐起中國大半的農學教育,是給臺灣帶來農業(yè)起飛的一支重要力量。還有醫(yī)學,西南聯大也沒有醫(yī)學院。
抗戰(zhàn)是國與國整體實力的較量,不光是前線的士兵,后方的一間工廠、一塊農地、一個農夫,一間教室,都是抗戰(zhàn)的組成部分。抗日戰(zhàn)爭也是文化的抗戰(zhàn)、學術的抗戰(zhàn),我們不應該忘記在科學前哨的戰(zhàn)士,這段歷史應該被記住。
南都:這幾所教會大學,各自有何學術特征?它們與國立大學有何不同?
岱峻:學科優(yōu)勢上,燕京大學有亞洲最好的新聞系,金陵大學的農學、齊魯大學的基礎醫(yī)學都很棒,齊魯的國學研究所是當時史學重鎮(zhèn),有顧頡剛、錢穆、胡厚宣、嚴耕望等大學者。華西協合大學有東亞最好的牙科和社會學,當時成都是藏學研究中心,大半個中國的文獻都在那兒,形成了一個華西人類學派。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主要就是它的女學教育,有最好的家政系。
教會大學部分經費是海外捐贈的,因此它們經費比國立大學多,學生費用也比較高,學生多是有錢的大戶人家子女。辦學理念上,與國際接軌,有句話說“教會大學是整體從國外搬進來的大學”。
南都:當時教會大學在學術上更獨立、課程設置更多元,這些是不是吸引知識分子的地方?
岱峻:抗戰(zhàn)時期主要口號是“抗戰(zhàn)建國”,抗戰(zhàn)在眼前,建國在戰(zhàn)后,國立大學更多服務于抗戰(zhàn),但教會大學眼光還更長遠一些。比如農學院,中央大學、四川大學也有,但金陵大學農學院園藝系設有一個藝植專業(yè),有花卉與園林專業(yè),培養(yǎng)了一個人叫陳俊愉,他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梅花院士。陳俊愉是金陵的大戶人家,放學以后最愿意跟花匠玩,到念書的時候,就問人有沒有學??梢宰屗麛[弄花草的,結果還真的有,就去了金陵大學。他研究梅花的譜系,從科學上解決了梅花怕凍、“自古不過黃河”的問題。國立大學可以培養(yǎng)兩彈元勛,但不會去培養(yǎng)一個梅花院士,也不會產生中國園林專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汪菊淵、景觀規(guī)劃專家程世撫這樣的人才。
醫(yī)學就更不一樣了,基督教傳教做慈善是從行醫(yī)開始的。相比國立大學,教會大學更重視醫(yī)學,尤其是華西協合大學的牙醫(yī)學。燕京大學的新聞系奉行新聞的自由觀,成為“大公報系”的人才搖籃。這些都是教會大學的特點。
南都:陳寅恪、吳宓、錢穆等大師在戰(zhàn)時華西壩的經歷已有諸多記述,而你的研究最有價值的是挖掘了很多貢獻卓著,卻名不見經傳的學者,比如羅忠恕、芮陶庵,你如何評價他們的學術成就?
岱峻:對于大師的評判應該是對學科發(fā)展做了哪些事情。羅忠恕,當時是燕京大學的研究生,獲得過金鑰匙獎,翻譯過《希臘哲學》,組織東西文化學社,去牛津大學交流,拜會羅素、愛因斯坦等,作為一個學術教育使者,起到了國家外交都起不到的作用,搭起了東西方文化的橋梁。但晚年由于時代要求,他對自己前面的學術全盤否定。我覺得我們不要去苛求這些人,要對他們的選擇抱以同情的理解。
其次,我很關注傳教士后代。傳教士想把他們的文化傳播到異文化的土地上,結果反而受到異文化的影響,于是他們的后代成了“第三文化的孩子”。我寫了芮陶庵三父子,芮陶庵當時掌管教會大學經費,有豐富的管理經驗,1950年代后到香港創(chuàng)辦崇基學院,現在的香港中文大學的一個部分,這個文化貢獻很不小。長子芮效衛(wèi)一生心血傾注到《金瓶梅》的研究,翻譯出版十卷本的《金瓶梅》,其中一個發(fā)簪的注釋都幾千字,把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傳到了西方;次子芮效儉為中美建交穿針引線,曾做過美國駐華大使,這一家三父子,晚年從事中美文化交流,他們是中西方文化的擺渡者。在這方面我的材料和視野都比較新。
南都:中國各類現代學科基本都肇端于民國時期,這是不是你如此執(zhí)著、醉心于民國史的原因?你覺得這段歷史最大的魅力在哪里?
岱峻:民國不是一個好時代,我們既不要去神化、美化,也不要污化、窄化民國。1905年后取消科舉,開始接觸西方、日本傳來的學術,給中國學術帶來蓬勃的發(fā)展空間,我所有的著作都是關于民國的學術、學人,因為我覺得學術會傳承,學術的影響會一直延續(xù)下去。
南都:你認為,近現代教會大學的學術和管理,對我們今天有哪些啟示?
岱峻:值得借鑒的是,它們辦學給教授足夠大的空間,教育委員會的組成由各學科教授組成,教學是學校最重要的事情,校政管理并不重要??箲?zhàn)結束后,北大校長胡適感嘆說:“假如國立大學不努力,在學術上沒有成就,很可能是幾個教會大學取而代之。”說明他也有恐慌感。當時國立大學有8所,但教會大學相對小,專門化,實力不弱,每所大學各有特點。
南都:嚴格來說你并非學界專業(yè)學者,你覺得自己和專業(yè)學者的區(qū)別在哪?
岱峻:這是我比較自豪的一點,我的研究沒有受助于任何企業(yè)、政府和課題經費,也沒接受過任何贊助,也就不會受制于任何人。我手寫我眼,我手寫我心。學術訓練雖好,但學術訓練有時也會把人弄得僵化。記得朱學勤當年招博士生,并不看重受沒受過學術訓練。我做了30多年的新聞人,20多年的新聞管理者,我知道怎么不觸碰紀律同時又有比較自由的表達。自己是“野路子”、“半路出家”,但也自覺看很多歷史理論和著作。過去人們關注的歷史都是大歷史,梁啟超說,新史學要解決的問題是:鋪陳有余,別裁不足,因襲有余,創(chuàng)新不足。我自己也努力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