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4月28日拍攝的大像山石窟古建筑。
大像山石窟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城西南,因依山而建的唐代石胎泥塑大佛而得名,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石窟文化遺存,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這是4月28日拍攝的大像山石窟古建筑。
大像山石窟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城西南,因依山而建的唐代石胎泥塑大佛而得名,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石窟文化遺存,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這是4月28日拍攝的拉梢寺露天摩崖浮雕造像。 拉梢寺露天摩崖浮雕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城東北25公里處魯班峽谷內,始建于北周明帝三年(公元559年),雕鑿在長150余米、寬60余米的天然崖面上,主尊大佛通高42.3米,同時保存有歷代精美壁畫、彩塑、窟龕等,是武山水簾洞石窟群...
“覺色敦煌 莫高精神——敦煌石窟藝術展”27日在甘肅省蘭州市敦煌藝術館開幕。展覽呈現(xiàn)了有千余年歷史的敦煌藝術,講述了敦煌文物保護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 敦煌莫高窟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明珠。公元4世紀至14世紀,莫高窟的營造千年不斷。1944年,敦煌文物保護事業(yè)在廢墟中艱難起步。歷經近80年的接續(xù)奮斗,莫高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典范。 展覽的第一...
12月14日,“共舞長江經濟帶·探源千年文脈”網絡主題活動走進大足石刻景區(qū)。新華網 韓夢霖 攝 大足石刻是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迄今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多達75處,造像5萬余尊,被譽為“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最后一座豐碑”。近年來,重慶市大足區(qū)進一步加強大足石刻的...
記者7日從龍門石窟研究院獲悉,龍門石窟奉先寺大型滲漏水治理和危巖體加固保護工程已經啟動,預計工期270天。據(jù)悉,這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時隔50年,龍門石窟奉先寺再次啟動大型保護工程。 位于河南省洛陽市的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盛于唐,終于清末,陸續(xù)營造長達1400余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造像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2000年被列入世界...
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6日透露,該院已完成莫高窟上百個重要洞窟的保護修復,建立石窟預防性保護系統(tǒng),能夠實時監(jiān)測所有參觀開放洞窟的環(huán)境變化;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該院研發(fā)出壁畫數(shù)字化采集、數(shù)據(jù)處理和展示的系列技術,目前已完成258個洞窟的數(shù)字化工作。 圖為202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