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智庫”“最強大腦”
《史記》中描述,張良體弱多病,從不曾獨立帶兵打仗,而且,其狀貌如婦人好女。論起軍功,他遠遠比不過別人,但劉邦卻說:“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張良也成為智慧謀士的一個代名詞,曹操就曾稱荀彧為“吾子房也”。
那么,作為劉邦身后的“智庫”和“最強大腦”,張良都出過哪些計謀?
用我們今天所用的一些成語可以概括,譬如助紂為虐、借箸代籌、使羊?qū)⒗?、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其實,除了智慧超群,張良更為人稱道的是敏銳的洞察力、清醒的頭腦和對人性的體察。

制圖:倪雯冰
劉邦入了關(guān)中之后,看見秦宮的金銀財寶美女數(shù)以千計,一時眼花繚亂,意欲留居宮中,樊噲多次進諫,劉邦都不聽。
張良苦口婆心陳述利弊,說秦朝正是因為暴虐無道,沛公才起兵來到咸陽。為天下去除暴政,應(yīng)該布衣素食以示節(jié)儉?,F(xiàn)在剛?cè)肭貙m就享受安樂,這是“助桀為虐”。劉邦這才猛然醒悟,于是下令封存重寶財物,還軍霸上整治軍隊。
公元前204年,楚漢戰(zhàn)爭處于膠著態(tài)勢,項羽將劉邦圍困在滎陽。正當劉邦發(fā)愁之時,謀士酈食其建議,可以復(fù)立六國后裔,以此來爭取六國君臣百姓的擁護。劉邦也覺得有道理,立馬讓人去辦。
張良得知此事,力陳八條理由,來說明此事不可行。他認為,昔日湯武討伐桀紂而封其后,是因為他們能完全控制住敵人,必要時還可致對方于死地。然而如今,漢軍卻不能完全控制住項羽。而且,如果復(fù)立六國后人,那么天下游士將各歸其主,沒人會再跟隨劉邦打天下。

制圖:倪雯冰
一通鞭辟入里的分析,讓劉邦如夢初醒,大罵酈食其壞事,并下令銷毀印信。
張良是很多文人為官處事的理想化身,不止因為他的成就,還因為他能在建功立業(yè)之后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劉邦稱帝后,大封功臣,他令張良“自擇齊三萬戶”,然而張良極力推辭。在官職上,也僅有太子少傅一個閑職。晚年時,張良經(jīng)常以疾病為由,道引辟谷、學仙道,常常閉門不出。
對他來說,為家國復(fù)仇,憑借三寸舌成為帝師,被封萬戶侯,已經(jīng)足夠了,再沒有別的奢望。
“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
至于余生,唯有“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
當過游俠,做過帝師,最后歸隱,修仙學道,確實沒有比這更好的了。張良的故事能夠被后世文人傳頌,不僅有智謀,恐怕還有這份快意恩仇的游俠精神,以及超凡脫俗的隱士風骨。(完)
(來源:中新網(wǎng)客戶端;作者:袁秀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