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qū)文化學者近日在赤峰市巴林左旗境內的巖壁上發(fā)現生活在遼代和元代的北方民族近千年前書寫的摩崖題記。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回鶻式蒙古文文獻數據庫建設”項目組開展古籍調查過程中,在巴林左旗白音勿拉鎮(zhèn)發(fā)現10個元代回鶻式蒙古文摩崖題記。題記用黑墨書寫于巖壁上,部分文字已難辨認。
回鶻式蒙古文是成吉思汗時代創(chuàng)制的蒙古文字。目前,項目組正在對這些元代摩崖題記內容進行辨識、解讀,并將利用數字化技術保存。
除了元代回鶻式蒙古文摩崖題記,巴林左旗境內近日還發(fā)現書寫在巖壁上的契丹小字。契丹小字研究專家、內蒙古大學教授吳英喆的團隊在巴林左旗烏蘭達壩蘇木境內的一座山上發(fā)現契丹小字墨書。
新發(fā)現的這些契丹小字寫在一處巖洞口上方的“門楣”處,共有47個字,保存狀況良好。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新發(fā)現一些在以往契丹文字碑刻文獻中從未出現過的契丹小字,為契丹小字研究增添珍貴的實物資料。
據了解,契丹文是遼代契丹人為記錄契丹語而參照漢字創(chuàng)制的文字,分大字和小字兩種。隨著遼國的瓦解,契丹文逐漸失傳,目前已成死文字。
此次發(fā)現的契丹小字題記中出現疑似人名、官職、時間的文字。部分學者認為,巖壁上的這些契丹小字可能與契丹人信奉的薩滿教有關,但具體含義仍需進一步研究、破譯。(來源:新華社;記者勿日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