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車
高級“汽車模型”
《三字經(jīng)》有言:“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xué)。”這里所說的項橐[tuó],是一位七歲的兒童。相傳孔子周游列國時,遇見一個兒童擋道,擁土作城而不避車馬??鬃訂査麨楹尾槐?,兒童回答說只聞車避城,未聞城避車,這個兒童就是項橐。后來項橐又連問孔子幾個問題,孔子都回答不出來,只好拜他為師,向他請教。
漢代的畫像石中有一常見的題材——“孔子見老子圖”,表現(xiàn)的是孔子向老子虛心求教的情景。在老子和孔子之間,常常還會畫上一個小孩,他就是項橐。為了表示項橐還是個七歲的孩童,他的手里有時會拿著一個長柄的小車玩具,這件小車就是蒲車。隋代杜臺卿的《玉燭寶典》引嵇康《高士傳》說:“大項橐與孔子俱學(xué)于老子。俄而大項橐為童子,推蒲車而戲”,所描述的正是這個場景。
蒲車也稱蒲輪,是以蒲草包裹車輪的車,在古代主要用于封禪或征聘隱士,是較為高級的車輛。如《史記·封禪書》中有:“古者封禪為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司馬貞《史記索隱》對此的解釋是:“謂蒲裹車輪,惡傷草木。”意思是說古代帝王封禪時要用蒲草把車輪裹上,防止損壞草木?!稘h書·武帝紀》中也有:“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征魯申公。”顏師古的注釋為:“以蒲裹輪取其安也。”征聘人才用的車也要用蒲草裹上車輪,為的是使車輛更加安穩(wěn)。
從畫面上看,玩具蒲車有單輪和雙輪的兩種,少部分的車輿之上還有華蓋。類似于現(xiàn)在的汽車模型,玩具蒲車是對實用蒲車的模仿或簡化。與鳩車玩法不同的是,蒲車是用硬質(zhì)的長柄在后面推動行走。目前還未見到這種玩具蒲車的實物出土,推測可能是因其材質(zhì)為竹木質(zhì),所以難以長久留存。兩漢以后,這種玩具的形象就沒再出現(xiàn)過,大約那時就已不再流行。
蒲車代表著帝王對人才的重視,因而其作為一種玩具,大約也包含了父母對孩童的美好期待,希望他們能夠像那些賢人一樣受到帝王的征辟而有所作為。同時,蒲車作為兒童玩具的一種,也和鳩車一樣具有象征兒童身份的作用。如北魏赫連悅墓志銘中就有“溫涼恭儉之量,始自蒲車;孝友廉貞之志,茂于竹馬”的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