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靖發(fā)現明朝年間的“分水石”。
臺海網6月25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近日,漳州市南靖縣南坑鎮(zhèn)南高村發(fā)現一塊刻鏤精美的古代石刻。經南靖縣文物保護部門初步鑒定,這塊石刻系明朝年間的“分水石”,至今已有400多年。“分水石”印證當年村民之間相處的方式,屬于罕見文物,有一定文史價值。
石刻在葛藤坪慈濟宮前方150米處,在公王溪的溪澗邊,最先由南高村村民張福山、張祥斌到村里開展民俗文化時發(fā)現。石上刻“二碑相連 水欲混爭 均分公平 四六為限”共16字,書體屬于魏碑體,典雅活潑,刻鏤精美,有相當的藝術水準。石刻雖歷經歲月滄桑,但保存完好。
據考證,明朝年間,南高村先民商定根據農田面積,將公王溪壩頭以四六開分用溪澗水。為公平使用農業(yè)用水而設置“分水石”。在古代,這塊“分水石”成為合理利用水源的一個準則,助推社會和諧發(fā)展。該石刻的發(fā)現,對于現今制定村規(guī)民約有借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