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牛肚子里能救命
金庸在《成吉思汗家族》文中的注里寫道:“郭侃的祖父郭寶玉是郭子儀的后裔,成吉思汗手下大將,隨大汗西征,功勞很大,在攻打撒馬爾罕城時身受重傷,流血不止。成吉思汗命人剖開一條大牛的肚子,將郭寶玉放在大牛肚子里,后來血止傷愈。”郭寶玉在《元史》和《新元史》中有傳,這個牛肚子治傷的故事在《新元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三中:“十四年,從帝西征,寶玉胸中流矢,帝命剖牛腹置其中,少頃,乃蘇。”
歷史著作之外,金庸肯定還看過一部閑書——蔡東藩所著的歷朝演義系列小說。在《元史演義》第十三回“拔中都分兵南略,立繼嗣定議西征”中,成吉思汗挨個兒問四個兒子誰愿意繼承汗位時,術(shù)赤和察合臺彼此不服,戧戧起來,術(shù)赤揪著察合臺,要出去比個輸贏,他說若射箭輸了,就自己剁指頭,打架輸了就死在地上,永不起來。這段對話被金庸幾乎一字不差地挪進“射雕”中。該書中也提到郭侃,不過說他向東去打印度,不知蔡先生看的什么史料。
金庸無論在閱讀小說還是在看蒙元史料時,姓郭的這家人肯定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小說主人公姓郭,跟著成吉思汗西征,揚威異域,不能說與此一點關(guān)系沒有,只是不宜對號入座般較真。何況,按照元史,郭寶玉是金國將領(lǐng),投降了成吉思汗,然后還幫著蒙古多次打敗金朝軍隊,身份其實有些尷尬,于是金庸找來梁山好漢幫忙打掩護。
史書中居然真有郭靖
單以郭靖二字論,算不上罕見,歷史上叫這名字應(yīng)該不會沒有,而且居然就是南宋人。
《宋史·忠義列傳第二百八·忠義四》:“有郭靖者,高橋土豪巡檢也。吳曦叛,四州之民不愿臣金,棄田宅,推老稚,順嘉陵而下。過大安軍,楊震仲計口給粟,境內(nèi)無餒死者。曦盡驅(qū)驚移之民使還,皆不肯行。靖時亦在遣中,至白崖關(guān),告其弟端曰:‘吾家世為王民,自金人犯邊,吾兄弟不能以死報國,避難入關(guān)。今為曦所逐,吾不忍棄漢衣冠,愿死于此,為趙氏鬼。’遂赴江而死。”
這位郭巡檢雖然職位低微,卻是位真正的義烈之士,不惜自殺也不肯跟著吳曦投降金國。吳曦身為抗金名將之后,不思繼續(xù)抗敵,反而惦記著投降。史載金國當時答應(yīng)封他做蜀王。這樣的人下場當然也好不了。他跟著金國折騰了幾年,正月里剛自己公開稱王,二月就被幾個不肯附逆的宋朝地方官員殺了。
郭靖的這條史料在《宋史》中是附在楊震仲、史次秦傳中的。兩人一是成都人,一是眉山人,都是進士,在當?shù)貫楣?,都是愛國之士。吳曦叛宋,兩人以不同方式做了反抗。楊震仲自殺,史次秦自傷雙目,其母更以偽造訃聞的方式,幫兒子拒絕吳曦的脅迫。
金庸大概沒看過這條冷僻史料,但他選擇以南宋后期為小說背景,當然是有意在劇烈的民族沖突中,突出愛國主題,而大俠的含義也因此被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俠客的精神境界也得到提升??梢?,愛國二字自古就貫穿在中國人的血脈之中,不因地域而有別,不因歲月而消亡,反而歷久而彌新,或許這就是大俠郭靖與四川巡檢郭靖能在九百年后的今天邂逅的前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