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那一刻,“五四”運動的總司令就躺在棺材里,他死了,他再也不能吶喊了。而被“五四”運動啟蒙的中國竟然感覺不到他的死,沒有人高喊“陳君至堅圣高的精神萬歲”了。陳獨秀曾無奈地說過:“我奔走社會運動,奔走革命運動,三十余年,竟未能給貪官污吏政治以致命的打擊,說起來實在慚愧而又忿怒。”這正是陳獨秀一生的悲劇和憂思所在。

陳獨秀 資料圖
本文摘自:人民網(wǎng),作者:周敏生,原題:陳獨秀的最后歲月,節(jié)選
陳獨秀自知將不久于人世,向跟隨他多年的北大學生何之瑜交代:“我死之后,喪事從簡,也不要登報。”并說:“小兒松年早已分居獨立(時在一中學任職),夫人家中無親人可依靠,放心不下,請你務必多多關照。并要囑夫人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務自立,我在南京獄中,朋友贈我的五個顯德四年古瓷碗,留給蘭珍。后事料理后,稿費如有多余,也留給她一部分……”話未說完,心臟病突發(fā),搶救無效,與世長辭,時在1942年5月27日晚9時40分,享年63歲。當時除夫人潘蘭珍、三兒陳松年夫婦、孫女長璋、長瑜、侄孫長文等親屬外,尚有包惠僧、鄧仲純、何之瑜在側(cè)。陳獨秀去世后,衣裳、棺木與墓地等均由鄧蟾秋、鄧燮康贊助,社會各方多有支持,捐贈和賻儀總數(shù)為33750元,支付38753.01元,超支5000元,由北大同學會撥付。
陳獨秀靈柩于6月1日下午1時30分安葬于江津大西門外鼎山麓康莊,此地也是鄧蟾秋捐獻。出殯之日,陳獨秀親屬和雙后小學學生百余人隨行送葬,從鶴山坪到康莊30里,兩旁站立許多人送葬,有人放鞭炮以示悼念。其間發(fā)生了一個小插曲,送葬隊伍正在肅穆中緩緩而行時,來了兩個陌生人找到鄧燮康加以盤問:“在這國難之秋,你帶頭為中共之父送葬,是什么意思?”鄧反擊道:“我不管他是啥子黨,啥子派,一個愛國者客死于此,我敬仰他的人格和道德文章,身為本地士紳,不忍看他陳尸于室!”陌生人厲聲質(zhì)問道:“你們組織了這么多人,放鞭放炮,大張旗鼓,是不是想再來一次小小的‘五四’運動?”鄧冷嘲道:“這么說來,你是害怕‘五四’運動吧?”想想看,那一刻,“五四”運動的總司令就躺在棺材里,他死了,他再也不能吶喊了。而被“五四”運動啟蒙的中國竟然感覺不到他的死,沒有人高喊“陳君至堅圣高的精神萬歲”了。陳獨秀曾無奈地說過:“我奔走社會運動,奔走革命運動,三十余年,竟未能給貪官污吏政治以致命的打擊,說起來實在慚愧而又忿怒。”這正是陳獨秀一生的悲劇和憂思所在。同時,江津各界人士還在國立江津九中高三禮堂舉行陳獨秀簡樸肅穆的追悼會,參加者有安徽同鄉(xiāng)和本校學生,沒有花圈,沒有鮮花,沒有青松和翠柏,只有陳獨秀遺像放置在禮堂主席臺桌子上,兩邊擺著幾副紙書的挽聯(lián),其中三副:
其一:
縱浪人間四十年,我知我罪兩茫然;
是非已付千秋論,毀譽寧憑眾口傳。
其二:
伊人去兮事跡猶存,
人生功過自有評述。
其三:
言皆斷制,行絕詭隨。橫覽九州,公真健者!
謗積丘山,志吞江海。下開百劫,世負斯人!
65年過去了,陳獨秀一生的是非功過應該更清楚了。
潘蘭珍在友人幫助下,在重慶附近一家私人農(nóng)場找到一份工作。四年以后,她又回到上海,從原籍南通老家接回寄養(yǎng)在友人家中的養(yǎng)女小鳳共同生活,不幸患了子宮癌,于1949年11月去世。
1947年6月,三兒子陳松年遵父親遺囑將他的靈柩從江津遷回安慶,陳獨秀自1913年遭通緝逃離安慶后,就再也沒有回去過。1937年秋乘船去武漢途經(jīng)安慶時,不知為什么他卻沒有順便回故鄉(xiāng)看看,這一直是個謎。小小的民船載著靈柩到達安慶時,社會各界名流竟顯出冷漠面孔,無人去江邊迎接,更談不上舉行江津那樣的葬儀了。陳的棺木先暫置于安慶西門太平寺,然后才安葬在城北十里鋪鄉(xiāng)葉家沖,與原配夫人高曉嵐合冢安葬。陳獨秀一生娶有4位妻子,有3位生育了兒女。發(fā)妻高曉嵐生長子陳延年、長女陳玉瑩、次子陳喬年、次女早夭,三子陳松年;二妻高君曼生女兒陳子美,兒子陳鶴年;四妻潘蘭珍生女兒陳風仙,早夭。應該說,將他與高曉嵐合葬是違背陳本人意愿的。陳與高的結合基本屬于包辦婚姻,由父母選擇和定奪,更重要的是兩人的志趣、文化和思想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他后來攜妻妹高君曼(與高曉嵐同父異母)離家出走,并與之同居、結婚,遭到了家庭的強烈反對和社會非議,成為別人的笑柄。1930年高氏臨終前在葉家沖購置了一塊墓地,并囑咐陳松年,死后要與陳獨秀葬在一起。誰也分不清這是報復還是眷戀:不求生不同屋,但求死后同穴!
陳獨秀應有兩個墓地,江津的陳墓原址遠比安慶陳墓歷史文化內(nèi)涵豐富,文物價值要高。1989年江津縣政府在原墓址照原樣修復了陳獨秀墓??墒牵f萬沒想到的是,隨后建造江津長江公路大橋南引道時,竟將陳墓推倒、鏟平??尚Φ氖?,幾年后在被推平處又插了電線桿作為標記,據(jù)說是為了下一輪重建墓地,并打算立一尊陳獨秀雕像。這與其說是在表達對死者的尊敬,倒不如說是在迎合劇烈變遷的時代花臉。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洶涌而至,還會有多少有形無形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底座被損毀?陳獨秀墓園規(guī)劃用地150畝,南北長380米,東西寬300米,第一期工程耗資120萬元,如此奢華、浮躁、酸氣,與死者清貧、孤寂、悲愴的一生和品性相去甚遠,難道物質(zhì)等級真的可以與精神境界相對稱嗎?一個杰出的思想者的靈魂注定得不到安寧。請看一看位于倫敦海格特公墓的馬克思墓冢(也埋葬著他的家人),與其它墓冢并無特別之處,一百多年來并沒有因馬克思死后影響日隆而重修或擴建,一切均保持當年的原樣,但并不妨礙馬克思的精神高度和他的繼承者來拜謁,這是對歷史也是對死者最起碼的尊重。
有良知的思想者最可貴的品質(zhì)就是不自欺,更不欺人,陳獨秀的晚年的言行,顯現(xiàn)出一種難以逾越的精神高度。蓋棺未必定論,陳獨秀作為一個無法繞過的歷史文化和精神符號,將會得到客觀、公正的注解和闡釋,成為中國政治史和精神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