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行為屬于“回避行為”嗎?
但是,有些電話不想接,有些活動也不想出席……類似的一些“回避行為”或者心理,實際上不一定就是網(wǎng)上所說的“回避型人格”,更不是“回避型人格障礙”。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彭凱平介紹,在《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一書中,對回避型人格障礙有明確的定義。
具有“回避型人格障礙”的人,往往對負性評價極其敏感,只注意自己的缺點,經(jīng)常貶低自我,甚至選擇獨立生活來降低和其他人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機會。
“從心理學角度講,作為人格障礙至少要有三個很重要的標準:第一,長期的傾向;第二,僵化的傾向,即回避行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有變化;第三,負面影響,比如干擾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沒有社交、愛情、進步等等。” 他說。
綜合分析,彭凱平認為,許多人列舉出的自身“回避行為”談不上“回避型人格”,更不是什么“障礙”,而只是針對特定場景選擇的一種自我保護。

圖片來源:微博評論截圖
“比如,‘不愿意被評價’是人的自然本領(lǐng)。舉個簡單例子,想‘PUA’別人的人,會經(jīng)常給出負面評價,我們當然要回避這種人。”彭凱平解釋。
如何擺脫“回避型人格”?
在宋廣文看來,有關(guān)“回避型人格”的話題被刷上熱搜,說明不少人關(guān)注到或者想擺脫此類不甚理想的人際交往生活狀態(tài)。對父母而言,應(yīng)該從小引導孩子學會如何恰當表達情感,形成比較正確的自我認知。
“如果覺得自己的‘回避傾向’很嚴重,就要及早尋求心理治療。在日常生活中,從積極心理學角度看,針對‘回避型人格障礙’的心理自卑等問題,也有對應(yīng)的解決方案。”彭凱平提出,第一,面對自卑感,可以通過對自身天賦和獨特魅力的發(fā)掘,去戰(zhàn)勝它。
“第二,克服懦弱膽怯的心理,有一些技巧可以利用,比如主動打招呼、第一個發(fā)言等等。”彭凱平認為,勇氣是可以被塑造、培養(yǎng)出來的。
愛是人類具有的一種積極心理,對消弭內(nèi)心的孤獨感有重要作用。他說,培養(yǎng)美好的人際關(guān)系、積極的社交網(wǎng)絡(luò),并能從中獲得支持和愉悅感,也是戰(zhàn)勝“回避”行為的重要方法。
不要過多在意別人的負面評價,有價值的人生也不是只有一種。彭凱平認為,社會需要具有各種天賦的人才,我們要相信,一生最重要的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具有足夠吸引人的獨特魅力,當我們獲得足夠的愛和支持,“回避”這種行為,自然會消散大半。(來源:中新網(wǎng)客戶端 記者 上官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