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名媛了嗎?”
這些天,“名媛”一詞火遍網(wǎng)絡。起因是網(wǎng)上曝出部分女孩組建“名媛群”,光鮮名稱背后,卻是幾人“拼單”一份昂貴下午茶、幾十人“眾籌”在豪華酒店開一間總統(tǒng)套房、若干人“合租”一個月奢侈品包包,只為拍照打卡曬朋友圈。高端大氣的“名媛”們一本正經(jīng)討論“拼單”“AA”的聊天場面堪稱魔幻,“輪流進房間拍照,半夜進房間的可以少攤錢”“茶點不要吃,不要影響后面人拍照”等“細膩操作”更讓網(wǎng)友直呼內(nèi)行——同時值得玩味的是,“遇事疑三分”的網(wǎng)友們,這次幾乎馬上就接受了這看似令人瞠目的情節(jié),也側面證明了在網(wǎng)友心中,本就已對各路“打卡曬圖”的“名媛闊少”們投下了不信任票。
確然,如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上,“打卡曬照”已經(jīng)成了一股不小的風氣,尤其在一些主打購物分享、“種草拔草”的社交平臺上,豪奢品、奢華場所的曝光頻率之高,遠遠超出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體感”。網(wǎng)友時常發(fā)出感慨:網(wǎng)上那么多有錢人,生活中都藏在哪了?“名媛群”的曝光一定程度上解答了這個問題。加上各平臺“名媛闊少”不時爆出的“盜圖”烏龍,盡管“名媛群”真實性尚未完全確認,但網(wǎng)友已經(jīng)“但信其有”。單一事件輿情的背后,是社會上“苦其久矣”情緒的爆發(fā)。
客觀講,“拼單奢侈消費”這一行為本身,并沒有太大的問題。從“將高端消費化整為零”的角度看,幾百元票價乘坐億元高鐵,一塊錢暢騎共享單車,本質上和幾十人合開總統(tǒng)套房并沒有本質區(qū)別,只要店方允許、不影響他人、不造成擁堵踩踏和疫情風險,外人似乎無從批評。其實事件受爭議的熱點,恰恰不在于“拼單”的消費模式,而是用這種模式支撐“拍照打卡”的炫耀性需求——“試吃”名媛生活,屬于個人體驗;但當做自己的日常曬出來,“糊弄”的就是旁人了。至于這種自我包裝是否有更深一步的利益企圖,或許還需要法律的約束。
有人問,網(wǎng)友大行譏諷之能事,是“酸”嗎?是“仇富”嗎?到也未必。雖然“仇富”思想在輿論場里確實存在,但是我們還有一個更加歷史悠久、更加廣為接受的價值準則,叫做“勤勞致富”。在這一理念里,“富”不是價值本體,而是結果,是個人努力奮斗和價值產(chǎn)出的佐證之一。如果沒有努力奮斗,沒有價值產(chǎn)出,卻憑空擁有了“佐證”,雅稱“德不配位”,俗稱“暴發(fā)戶”,本就不受待見;倘若這“佐證”也是假的,就更加幾近于鬧劇了。這背后的驅動力并不是關于財富的二元對立,而是一種樸素而廣泛的人生觀。日光之下無新事,大文豪莫泊桑的名篇《項鏈》收錄于語文教材,女主人公馬蒂爾德殷鑒不遠,與己不相稱的財富不僅是災禍也是虛妄,絕境中的奮起勤勉反而更有收獲。
在財富從無到有的過程中產(chǎn)生對財富的追捧,這并不奇怪。近些年,對財富的“祛魅”漸有聲量,但通過渲染浮夸財富與身份焦慮、本質上販賣消費主義者也大有人在,一些風行一時又飽受詬病的“炫富劇”亦在其列。消費主義比起“我是誰”,更在意“我消費什么”,并嘗試用后者來定義前者,仿佛吃某某餐食、住某某酒店、用某某品牌,就能把自己變成某某人士。然而全身外國皇室品牌也不能讓你在彼國登基,“首富同款”也不能讓你財富增值,消費主義的謊言其實非常脆弱。從這個意義上講,不僅“拼單”拼不出名媛,全價“買買買”也買不來更高的人生價值。有人問:心中有“灰姑娘夢”是錯嗎?這種人或許需要重讀童話:是美麗的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而不是穿上水晶鞋的姑娘變得美麗,硬要穿不合身水晶鞋的反倒是故事里的丑角,“人”本身才是唯一的準則。
不過,如果換個角度,“名媛群”本身恰恰證明了錦衣玉食和奢華消費代表不了個人價值,因為普通人靠“加群”也能實現(xiàn),由此將攀比消費之風再次“打臉”。這,倒也不失為一件妙事。
(來源:人民網(wǎng);馬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