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我越發(fā)對“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樣的說法感到懷疑。行萬里路,一個人是可以做到的,紅軍在那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下,都可以長征兩萬五千里,現(xiàn)在交通狀況完全現(xiàn)代化,更是不在話下。讀萬卷書,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恐怕要打一個問號了。作為讀書的一種口號,這樣的說法自然是不錯的,但人這一輩子真的有必要去讀萬卷書嗎?
少年時家窮,沒有幾本書。第一次見到那么多的書,而且是藏在有玻璃門的書柜里,是我在一個同學家里看到的,他父親是當時北京日報的總編輯周游。那時,真的很羨慕??释f卷書,坐擁書城,是少年的夢想。其實,也是那時的虛榮。
這種讀書的虛榮,一直延續(xù)了很久。
記得從北大荒插隊回北京當老師,是46年前,1974年的春天。第一個月的工資,我買了一個書架,花了22元,那時我的工資42.5元。那是我的第一個書架。之后便開始渴望有書將書架塞滿。
10年之后,1984年,我從平房搬入樓房,買了四個書柜。那時,所有家具都不好買,每種家具都要工業(yè)券。說起工業(yè)券,現(xiàn)在的年輕人會很陌生,那是那個時代計劃經濟的產物,要買日常家用大一點兒的物品,都需要工業(yè)券,越大的物品,需要的工業(yè)券數(shù)額越多。比如,買當時結婚用的三大件——縫紉機、自行車、大衣柜,沒有一定數(shù)額的工業(yè)券是不行的。我想買書柜,但我沒有那么多的工業(yè)券。一個拉平板車為顧客送貨上門的壯漢,看見我圍著書柜“轉腰子”,走上前來和我打招呼,問我是不是想買書柜,我說是,就是沒有工業(yè)券。他把我拉到門外,說他有辦法,但每個書柜需要加10元錢。那時候,一個書柜只要60元。我的工資每月從42.5元漲到47元,但四個書柜加上這個加價,一共將近300元,不是個小數(shù)目。求書柜心切,我咬咬牙答應了他的加價。過了兩天,他真的把四個嶄新的書柜送到了我家。
有了四個新書柜,讓書把書柜塞滿,成了那一陣子的活兒。讀書破萬卷,對我依然誘惑力頗大。仔細想想,塞滿四個書柜的那些新買來的書,至今很多本都是從來沒有讀過的。讀書的虛榮,藏在買書之中,藏在我家的四個書柜之中。
如今,幾次搬家,當年買的四個書柜早被淘汰,而變成了十個書柜,買的書、藏的書,與日俱增,顯得很有學問,仿佛讀了那么多的書,頗像老財主藏糧藏寶一樣,心里很滿足。讀書萬卷,依然膨脹著讀書的虛榮。
大概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于讀書的理解,和年輕時候不大一樣了吧?再加上家里的書越來越多,不勝其累,便越發(fā)對讀書萬卷產生了懷疑。我不是藏書家,只是一個普通的作者兼讀者,買來的書是為了看的,不是為了藏的。清理舊書便迫在眉睫,發(fā)現(xiàn)不少書其實真的沒用,既沒有收藏價值,也沒有閱讀價值,有些根本連翻都沒翻過,只是平添了日子落上的灰塵。便想起曾經看過的田漢話劇《麗人行》,其中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麗人和一商人同居,開始時,家中的書架上,商人投其所好擺滿琳瑯滿目的書籍,但到了后來,書架上擺滿的就都是麗人形形色色的高跟鞋了。心里不禁嘲笑自己,和那麗人何其相似,不少書不過也是充當了擺設而已。買書不讀,書便沒有什么價值。從此開始下決心,一次次處理掉那些無用的書或自己根本不看的書,然后毫不留情地把它們扔掉,連送人都不值得。
我相信很多人會和我一樣,買書和藏書的過程,就是不斷扔書的過程。買書、藏書和扔書并存,是一面三棱鏡,折射出的是我們自己對于書的認知的影子。
現(xiàn)在,我越發(fā)相信,讀書萬卷,只是一個聽起來很好聽的詞匯、一個頗具誘惑力的美夢、一個讀書日動人的口號。我仔細清點一下,自己應該算是個讀書人吧,但自己讀過萬卷書嗎?沒有。那么,為什么要相信這樣虛榮的讀書誘惑?為什么還要讓別人也相信這樣虛榮的讀書口號呢?
書買來是給自己看的,不是給別人看的。正經的讀書人(刨去藏書家),應該是書越看越少、越看越薄才是。再多的書,能夠讓你想翻第二遍的,就如同能夠讓你想見第二遍的好女人一樣少。想明白了這一點,貼滿家中幾面墻的十個書柜里,填鴨一般塞滿的那些書,有棗一棍子沒棗一棒子買來的那些書,不是你的六宮粉黛,不是你的列陣將士,不是你的秘笈珍寶,甚至連你取暖燒火用的柴火垛和如廁的擦屁股紙都不是,是真真用不了那么多的,需要毫不留情地扔掉。在扔書的過程中,我這樣勸解自己:沒有什么舍不得的,你不是在丟棄多年的老友和發(fā)小兒,也不是拋下結發(fā)的老妻或新歡,你只是摒棄那些虛張聲勢的無用之別名和以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虛妄與虛榮,以及名利之間以文字涂飾的文縐縐的欲望。
我不知道別人如何,單就我來說,這些年扔掉的書比書架上現(xiàn)存的書肯定要多。盡管這樣,那些書依然占有我家整整十個書柜。下定決心,堅決扔掉那些可有可無的書,是為擁擠的家瘦身,為自己的讀書正本清源。因為只有扔掉書之后,方才能夠水落石出一般彰顯出讀書的價值和意義。一次次淘汰之后,剩下的那些書,才是與我不離不棄的,顯示出它們對于我的作用,是其他書無可取代的;我對它們形影不離,說明了我對它們的感情,是長期的日子中相互依存和彼此鏡鑒的結果。這樣的書,便如同由日子磨出的足下老繭,不是裝點在面孔上的美人痣,為的不是好看,而是走路時有用。
真的,不要再相信什么“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一類誘惑我們的詩句和口號。與其做那讀萬卷書的虛榮乃至虛妄之夢,不如認真地、反復地讀少一些甚至只是幾本值得你讀的好書。羅曼·羅蘭說:人這一輩子,真正的朋友,其實就那么幾個。也可以說,人這一輩子,真正影響你并對你有幫助的書,一定不是那么虛榮和虛妄的“萬卷”,而只要那很少的幾本,就足夠了。(□肖復興)
-家長帶著孩子到市少圖借書。 臺海網(wǎng)5月12日訊 據(jù)廈門晚報報道 廈門市少年兒童圖書館昨日起重新開館,當天共接待讀者155人次,到館讀者借書1244冊次,接待讀者咨詢70多人次,新增辦證2人。 開館后實行預約入館制度,首批開放的閱覽區(qū)域為:中山公園館三樓綜合閱覽室和文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