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立、保持彎腰是孫文艷與團隊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姿勢?!№f亮 攝
在修復之前,首先要對文物進行現(xiàn)狀調(diào)查,包括拍照、測量、儀器檢測等。“其實和人看病是一樣的,現(xiàn)狀不同,檢測結(jié)果不同,治療方案是不一樣的。”孫文艷說。
確定好修復方法,對文物材質(zhì)、病害分析清楚后,就進入了修復階段。清潔、揭裱、隱補、貼條、加固、全色、接筆、鑲活、腹背、上墻、砑活、裝桿……十幾道程序下來,一件紙質(zhì)文物才能修復好。
在孫文艷參與修復的文物當中,最讓她印象深刻的非山西平遙清虛觀的紗閣戲人莫屬。該文物為國家一級文物,對山西省乃至全中國都具有特殊意義。
它到底特殊在哪里?“麥稈為骨架、紙為衣、泥塑制作頭像和手足。它形制復雜,材質(zhì)較多,是一個立體的文物。”孫文艷解答道。
面對這樣一個當時在全國而言獨一無二的棘手任務,孫文艷與團隊決定從試修做起。為保持文物原有的制作風格,他們專門找來幾位紗閣戲人這門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傳承人。
有傳承人主張將文物材料拆解開進行修復,“材料不存在,何來文物?”而孫文艷則認為,對于上述文物而言,保持其藝術(shù)價值更為重要。目前,她與團隊按照“不拆解”原則、在保證藝術(shù)價值的前提下對該文物進行分階段修復。
“文物修復一次,相當于對其進行一次大手術(shù)。干預一次,損傷一次。”作為文物“醫(yī)生”,孫文艷認為,要堅持“少干預”原則,抱著真誠的態(tài)度,對每一位“患者”負責。
談及文物保護的神秘感時,孫文艷說,這就如同我們的生活,比如,書破了要粘,字典散了要重新裝訂,衣服破了要補,文物修復也是如此。但作為一名文物修復師,對文物要時刻保持一份敬畏之心。(來源:中新網(wǎng);作者 高雨晴 楊佩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