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籍信息]
書名:頭版:《紐約時報》內部解密與新聞業(yè)的未來
書號:978-7-300-23477-9
著者:【美】戴維·福爾肯弗里克(David Folkenflik)編
譯者:趙奕
出版時間:2017年7月
定價:39元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編輯推薦]
《紐約時報》是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權威媒體,本書講述了該報“頭版”新聞誕生背后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涉及采訪背后的運作、媒體資金的獲取渠道等,內容精彩翔實。
作者戴維是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著名記者,曾四度獲得美國新聞俱樂部亞瑟·羅斯獎,并擔任??怂剐侣劇秺W萊利要素》、MSNBC《凱斯倒計時》等多個著名節(jié)目的媒體評論員。在本書中,他匯集了《洛杉磯時報》《衛(wèi)報》主編等多位業(yè)內權威人士的精彩見解。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是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權威媒體,本書講述了該報“頭版”新聞誕生背后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涉及采訪背后的運作、媒體資金的獲取渠道、與其他新媒體的合作模式、新聞的成形過程等。并由此串聯起一些深刻影響新聞業(yè)格局的大事件,比如維基解密的出現、全球各地聚合網的發(fā)展,對其進行了深刻解析。
同時,面對當下新媒體變革的時代背景,《紐約時報》應對困境的方式也頗具示范意義,由此探討了傳統(tǒng)媒體如何主動應對新的變化,如何在“越新越好”的訴求中堅守對新聞的分析、過濾和深度,而新媒體又應如何發(fā)展,以持續(xù)做出優(yōu)質新聞。
作者戴維是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的資深記者,在本書中,他匯集了《洛杉磯時報》《衛(wèi)報》主編等多位業(yè)內權威人士的精彩見解。
[作者簡介]
戴維·福爾肯弗里克(David Folkenflik),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著名記者。其報道見于NPR電臺《時事縱觀》(All Things Considered)、《晨間新聞》(Morning Edition)、《國事談》(Talk of the Nation)等多檔新聞節(jié)目。他憑借出色的報道,曾四度獲得美國新聞俱樂部亞瑟·羅斯獎(Auther Rowse Award)。并擔任美國有線新聞電視網(CNN)《可靠消息來源》(Reliable Sources)、美國廣播公司(ABC)《晚間連線》(Nightline)、??怂剐侣劊‵OX)《奧萊利要素》(O'Reilly Factor)、MSNBC《凱斯倒計時》(Countdown with Keith Olbermann)等多檔著名節(jié)目的媒體評論員。
[目錄]
第一部分 《紐約時報》
1 《頭版》背后的故事
2 印刷已死:《紐約時報》永存
3 指定編撰人
4 維基解密是什么?問題問錯了
5 《紐約時報》是如何學會不再擔心,還愛上了博客的?
第二部分 地殼板塊移動了
6 地獄交易
7 專題小組討論會:誰該為新聞埋單?
8 新聞業(yè)存在嗎?
9 為什么《紐約時報》不應該再抱怨《赫芬頓郵報》?
10 “我們可以各自躊躇,或者共同生存。”
11 走出“越新越好”的霸權統(tǒng)治
第三部分 市民與消費者如何看待媒體
12 投資新聞的未來
13 公共電臺面臨的挑戰(zhàn):驚人的產生與重現
14 看半島電視臺:“你感覺你看到了真正的新聞”
15 頭版背后的新聞素養(yǎng)
16 令觀眾全副武裝
17 新聞屬于大眾
[書摘]
前言
一
2007年,《紐約時報》搬入曼哈頓中城西邊的一幢摩天大樓里。大樓的玻璃表面包覆著熱敏硅酸鹽管道,該樓占地兩個街區(qū),是大街小巷的交匯處。而這里,便是一個多世紀前以此報命名的廣場所在地。該報原來的新聞編輯室雖然外觀優(yōu)雅,頗具法式風情,卻是個浪漫外衣包裹下的擁塞空間,里面桌面凌亂,走道狹窄,地毯污漬斑斑。
在新總部,技術與環(huán)境的改善之處俯拾皆是,比如,可以通過全自動設備調節(jié)百葉窗的角度,來遮擋從西邊照入格子間的炙人的陽光。
大堂里,十來個小電子管屏放映著從該報檔案中挑選出的摘錄語句,由一名藝術家和一名統(tǒng)計學家設計而成。這些詞組在屏幕上一擁而上,片刻便消失了,隨之而來是新的一批。這場展覽名為“活字印刷”,旨在向該報的傳統(tǒng)致敬,方式極富創(chuàng)意。
通風良好的新總部代表了透明與輕靈這一對理念。大樓原是——現在也是——一種宣言:《紐約時報》正在褪去守舊報業(yè)公司的外殼,宣稱自己是現代媒體舞臺上一家自信甚至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玩家。
然而,兩年內,新聞產業(yè)風云變幻,經濟頹靡,《紐約時報》公司似乎并沒有鶴立雞群,而是顫顫巍巍。根據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的分析,該報母公司的負債狀況簡直一團糟。于是,《紐約時報》公司向墨西哥的億萬富翁兼電信巨頭卡洛斯·斯利姆·埃盧借了2.5億美元。該公司同時也簽署了所謂的“售后回租”協定——全新大樓以2.25億美元的價格售出,用以支付新房東租用費?!都~約時報》公司保留于2019年以2.5億美元的價格買回房產的權利。
倘若《紐約時報》不是新聞業(yè)的中堅力量,這一切將僅僅淪為低迷經濟狀態(tài)下又一例令人震驚的企業(yè)界事件。新聞業(yè)發(fā)展較好的日子里,《紐約時報》確實為美國推行民主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些年來,該報揭露了由聯邦政府操控的一個大型搭線竊聽項目,記錄了對次貸市場的解密。盡管有些評論家批評該報未能問責當地或自由黨政治家,但它在報道關于紐約最近兩位州長以及紐約最具勢力的國會議員——所有民主黨人——的緋聞事件時不屈不撓。
同時,新技術為新聞業(yè)帶來了新形式,《紐約時報》也對此表示歡迎。采用音頻、視頻與圖畫的形式后,在線報道只會更加豐富。
然而,新聞報道越來越被視為商品,成為又一條可以經過各種渠道的信息流。愿意購買《紐約時報》與其他紙質報紙的人越來越少,同時事實也證明,讀者不愿意為了閱讀大眾口味的在線新聞支付可觀金額。相比紙媒,商家愿意支付給電子媒體的廣告費少之又少。
2011年3月,《紐約時報》公司做出響應,對經常在該報網站或其他電子客戶端如iPad上閱讀文章及特寫的讀者收取費用。
《紐約時報》這樣做是在融商業(yè)經營與公眾服務為一體的特殊行業(yè)里努力維持其領先的美國榜樣作用。雖然經濟嚴重衰退,該報記者仍時不時要冒著遭到法律懲處的危險,甚至是讓自己身處險境?!都~約時報》記者戴維·羅德曾遭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塔利班組織囚禁七個月。攝影師若昂·席爾瓦在坎大哈踩中地雷后失去了雙腿。2011年初,利比亞發(fā)生暴動,《紐約時報》的一些記者被利比亞當局囚禁數日,遭到毒打與侵犯。
《紐約時報》面臨的困境,也同樣困擾著國內各地服務大小團體的新聞機構。數十年來,服務于大眾福祉能得到巨大收益,如今這場聯姻正在瓦解。
二
2009年初,我做了一場思維實驗:如果一座城市的基本新聞來源就這么消失了,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
在一個寒風刺骨的冬日早晨,深處此時金融危機的深淵中,我來到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哈特福德意義非凡,因為這是一座位于繁榮之州的貧窮之城,它不僅是州首府所在地,全美最大企業(yè)中的三家也位于這里。
當地主要日報《哈特福德新聞報》(Hartford Courant)1764年創(chuàng)刊時為周報,是全美持續(xù)發(fā)行的最古老的報紙。到了2009年,該報已遭受數輪裁員,受損嚴重,盡管并沒有立馬??奈kU,這個想法本身已經讓員工集體感到恐懼了。
州議會大廈那里,當地一名經驗豐富的電視記者說:“就算《哈特福德新聞報》已大不如前,也沒有其他任何渠道能像它一樣提供如此多的新聞。”《哈特福德新聞報》政治新聞資深記者馬克·帕茨尼爾卡斯(Mark Pazniokas)提醒人們,失去這份報紙,將意味著這兒的人都會失去一份共同的歸屬感。“如果每個人都在從數十甚至數百個不同來源獲得新聞,人們就會缺乏一個共同的參照物——我不是在煽情——而這個參照物正是民主與群體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
一批全新的國家級新聞勢力已然涌現。有一些負責特定領域:娛樂與體育節(jié)目電視網(ESPN)管體育,政治網(Politico)負責賽馬政治,??怂剐侣勵l道(Fox News)與微軟全國廣播公司(MSNBC)推出由意識形態(tài)操控、稍微帶點新聞報道色彩的脫口秀,彭博社(Bloomberg)大多推送商業(yè)金融的發(fā)展狀況(其整體新聞報道水平都挺令人驚艷)。
其余的,則是美國媒體舞臺上或相對較新、或新近產生影響的成員了,如英國廣播電臺(BBC),以及《經濟學人》《衛(wèi)報》《赫芬頓郵報》和《周刊》。
在喜愛操控的新東家魯伯特·默多克領導下,《華爾街日報》作為全美頂級金融刊物,報道重點及故事形態(tài)有所轉變,旨在向《紐約時報》“全國領先的大眾刊物”之名發(fā)起挑戰(zhàn)。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雖然遭遇重重困難,但多年來,其報道領域及讀者群體在廣度及深度方面均得以發(fā)展。
然而,能與《紐約時報》的遠大志向相提并論的其他國家級刊物則不多了。國家電視網夜間新聞的觀眾已經大幅度減少,企業(yè)報道也很罕見。《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和《時代周刊》雖然都能推出發(fā)人深省的報道,卻由于財政緊縮,不得不做出艱難抉擇,縮小報道幅度。數以千萬計的美國人每月仍依賴紙質與網上的《紐約時報》閱讀優(yōu)雅機智、頗有見地的文字,觀賞美麗動人或痛苦縈繞的攝影作品。
同時,《紐約時報》也不缺少批評者,有些人似乎當眾求其滅亡。該報已經判斷失誤多次,由此侵犯的讀者信條與信仰各異,膚色不同,意識形態(tài)也多種多樣。在美國領導入侵伊拉克的戰(zhàn)爭開始前,《紐約時報》報道稱薩達姆·侯賽因擁有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這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它還因為過于輕信謠言,在頭版大范圍報道杜克大學幾名長曲棍球隊員遭強奸指控,但后來他們被證明是無罪的。
《紐約時報》不能再妄自尊大地立于紛爭之上了,這本身就不可行。網絡上的信息流動具有實時性,又無處不在,這樣一來,讀者、博主、消息提供者、競爭對手都能向該報的報道發(fā)起挑戰(zhàn),甚至予以回擊。
四
正在該報前景看似低迷的時期,電影制片人安德魯·羅西會見了《紐約時報》媒體專欄作家兼記者戴維·卡爾。不過,那天采訪卡爾談的是網絡2.0項目。
卡爾用他那標志性的莊重嗓音講述了諸如“四方形”之類地理定位服務的興起,也談到了克里斯·迪克森的“直覺”網站,他認為這樣利用口味與喜好做決策弊端重重。然而,對話總是會回到傳統(tǒng)媒體在這一日新月異的世界中究竟該扮演怎樣的角色?!都~約時報》幽深的編輯室橫跨三層,由紅色臺階相連,就像消防車上噴涂的那種,用來做影片背景好像再理想不過了。于是,當安德魯聽卡爾說話時,他就在想,還不如拍一部關于《紐約時報》的電影呢。蓋伊·塔利斯1969年的暢銷書《王國與權力》記錄了該公司取得歷史性收益的時代,那時的《紐約時報》是“地球存在的必要見證”,我們設想著可否以同樣的方式記錄轉型時期的它。
“去和我的老板們談。”卡爾告訴安德魯。(他事后承認,這是他能想到讓安德魯放棄的最禮貌的說法。)
在和《紐約時報》的編輯和記者交流、開會六個月后,項目才亮起綠燈。不過事后看來,《紐約時報》之所以愿意敞開大門,可能是因為執(zhí)行主編比爾·凱勒與安德魯開上述會議時說的一句話:“我以我們的記者為傲,我希望這個世界能見見他們。”
制片人團隊由戴維·卡爾帶領。他才華橫溢,不敬神明而魅力十足。拍完的影片《頭版:〈紐約時報〉生命中的一年》(Page One:A Year in the Life of The New York Times)透過卡爾口中所謂的媒體桌這一“鎖眼”——記者接到的任務是報道自身所處的景況不佳的行業(yè),偶爾還得報道自家報社——探索了該報的生存狀況、任務及成就。
電影制片人安德魯·羅西和凱特·諾瓦克獲得極大特權深入《紐約時報》內部,目睹了這份杰出的報紙與經濟大背景、自身財務問題和新聞本身的搏斗。近期歷史中,該報從未遭受如此威脅。同時,隨著試圖與《紐約時報》的雄心抗衡的新聞組織越來越少,該報在報道戰(zhàn)爭、當地腐敗、環(huán)境大災難和金融詐騙的混亂局面等問題時,地位也從未如此重要。
《頭版》一書以這部電影作為出發(fā)點,在本書的文章中,讀者會遇到的作者有卡爾,有報道2010年維基解密電報事件的《紐約時報》首席記者,有《紐約時報》最早期的博主、前《紐約時報》記者,也有努力破解《紐約時報》對待維基解密事件方式的含義的新聞學學者。本書也在考慮記者所面臨的更為普遍的問題,援引了全美該領域的重要思想家、從業(yè)人員及革新者的意見。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包括華盛頓、加利福尼亞、佛羅里達等,從太平洋西北部,綿延到大西洋。本書也反映出許多記者非??释プ】萍紕?chuàng)新給予的機會,打破新聞界的陳規(guī)。
本書的各種聲音中,兩位前報業(yè)高級行政人員就誰將為新聞業(yè)埋單產生了分歧;一位電子行業(yè)的企業(yè)家認為《紐約時報》該與如《赫芬頓郵報》這樣的新聞聚合網講和;一位記者兼圖書出版商為常遭忽視的公共電臺申辯;《芝加哥論壇報》和《洛杉磯時報》前總編按時間順序講述了兩報的衰退過程;一位革新者探問新聞是否太過求新;曾經的新聞記者擁護一項新運動,旨在指導學生對新聞進行批判性思辨;一位編輯主張新聞業(yè)中的合作將取代激烈競爭;美國一位重要的新聞業(yè)慈善家講述了將基金會的錢投入新聞產業(yè)后,他對其未來有了怎樣的認識。
本書將利用電影《頭版》的能量,使讀者一窺美國新聞編輯室的當下與未來。它不僅談焦慮,更富激情。正如我們的一位作者所述,這故事真是太帶勁了。
戴維•福爾肯弗里克
于紐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