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上班,晚上學藝。近段時間,上海年輕人“下完班、上夜校”的夜生活方式在社交媒體中“出圈”。區(qū)別于20世紀80年代的那波夜校潮,這屆年輕人熱衷的夜校課程更豐富多元,從非遺技藝到傳統(tǒng)手藝,從運動健康到生活美學,有的課程甚至“60秒內全部搶光”。(11月5日新華網(wǎng))
□付彪 張玉勝
夜校,曾經(jīng)是一代人的美好回憶。上世紀八十年代,工人夜校、農民夜校等非常普遍,不少年輕人通過夜校求知識、學本領,以彌補文化知識和業(yè)務技能的短板。隨著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全民教育體系的完善,各種傳統(tǒng)夜校已逐漸消失。如今藝術夜校的火爆回歸,則是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升后,對于藝術審美和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其價值內核也有新的時代意義。
比如上海市民藝術夜校創(chuàng)辦于2016年,聚焦“社會大美育”目標,在晚間時段面向18到55歲的中青年人群開設藝術課程。該校目前已覆蓋上海全部16個區(qū),并多次登上熱搜。年輕人們將這里看作“都市中的藝術家園”和“忙碌工作、生活之余的心靈棲息地”。
這不只是年輕人單方面從公共文化服務中獲益,也是一場“活起來”的文化與年輕人精神需求的雙向奔赴。對于年輕人來說,在社會競爭之下,與緊繃的職場環(huán)境相比,藝術夜校更能營造出一種輕松、和諧、美好的氛圍,不僅能學習一些感興趣的技能,還能舒展心靈、釋放情感。除了上海,目前廣東、浙江等地也涌現(xiàn)出豐富多樣的夜校課程,以及針對年輕群體的文化活動,讓更多年輕人在工作之余學習充電、放松身心。
長期以來,不少非遺技藝和傳統(tǒng)文化只沉淀于相對小眾的圈子里,部分公共文化場館也缺乏年輕受眾的靠近。“夜校熱”不只滿足了年輕學員們對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讓其從公共文化服務中獲益匪淺,也為盤活文化資源、弘揚手藝人技藝提供了機遇。
曾有學員表示,“平時下班回家經(jīng)常刷刷手機時間就溜走了,空虛和浮躁的情緒隨之而來。但在夜校學篆刻的一個半小時,我能全身心專注在一件事情里,反而覺得充實又平靜。”因此,分析年輕人“夜校熱”背后成因,不管從內生動力還是外部引力來看,都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渴望成為藝術審美與精神世界的“富有者”。而伴隨著物質生活水平提升,人們追求藝術審美和精神富有的愿望凸顯,此時藝術夜校的文化傳播為青年人的旺盛精力找到釋放出口,讓“夜校熱”成為其情之所趨和理所當然之事。我們期待著青年人加以珍惜,而相關部門也順勢而為,讓夜校這個充滿時代感的名詞,在我們這個新的時代更為熠熠生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