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燕
端午假期期間,思明區(qū)中華街道聯(lián)合城管、社區(qū)等單位,重點檢查了粽葉、粽繩的垃圾分類情況。
日前,檢查人員來到位于中山路的一家小吃店,店內(nèi)主要售賣閩南燒肉粽等本地小吃,檢查人員進入操作臺后發(fā)現(xiàn),店內(nèi)專門設置了一個其他垃圾桶用來投放粽葉、粽繩。(6月9日臺海網(wǎng))
端午年年過,粽子年年吃。但是,粽葉、棕繩等要放到哪個垃圾桶,可能許多人都會犯迷糊。畢竟樹葉是屬于廚余垃圾的,印象中粽葉與其也相差不大,且上面多半可能還粘有飯粒,所以,可能想當然地將它投到廚余垃圾桶里,然而,這是錯誤的。
據(jù)悉,機器無法攪碎粽葉,所以粽葉達不到廚余垃圾降解的標準,只能放到其他垃圾一起焚燒掉。如果是外面那層沒有污染過的包裝跟繩子是可回收的,可以把那些真空包裝稍微過一下水,還是可回收物。但是,生活中大部分粽子繩子都可能在烹煮、解開過程中變得油膩膩,黏糊糊,故而多數(shù)情況下投放到其他垃圾桶是正確做法。
廈門在垃圾分類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秀,在許多方面形成了具有廈門特色的“廈門經(jīng)驗”。市民的文明素養(yǎng)以及他們在垃圾分類領域良好的知識儲備是一個方面,還有非常關鍵的一個因素,是管理前置,相關知識宣傳普及到位。比如大家都知道端午吃粽子,有關部門的宣傳就很應節(jié),很靈活,就像賽龍舟一樣,跑到了節(jié)日的前面,也因此很具顯現(xiàn)實意義。
對于廣大群眾,尤其是孩子來說,端午吃粽子的同時還能掌握分類知識,學會精準分類,這也是一大收獲,而這個端午,各方的準確分類也是對管理前置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