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B站博主周歲時發(fā)布的一條質(zhì)疑短期支教成為生意的視頻,獲160萬播放量,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與之相關的“旅游支教”活動也因此進入公眾視野。去年以來,隨著新冠疫情的消退,此類以“支教”為名的旅游團十分火爆。這些旅行團行程大多為一周左右,報名費千元至萬元不等,地點既有國外度假熱門區(qū)域,也有國內(nèi)落后山區(qū)。(1月24日《澎湃新聞》)
□王軍榮
旅游和支教本是風馬牛不相及,可卻被“組合”在一起,成為一種新型旅游形態(tài),也成為一種新型的支教形態(tài),既滿足了旅游的愿望,又獲得了支教的“公益感”,看似不錯的“搭配”,卻寫滿了“生意經(jīng)”,讓“被支教”的孩子們情何以堪!
從調(diào)研來看,“旅游支教”目前已演變?yōu)槌墒斓漠a(chǎn)業(yè)鏈。一邊收取不低的費用,“支教”7天付費上萬,另一邊給參與者簡歷鍍金,可以給參與者申請國內(nèi)外名牌高校“提升背景”。而實際上,有些參與者游玩體驗時間甚至長于教學時間。說是“支教”,卻有旅游;說是旅游,卻有“支教”,至于支教效果如何,被支教的孩子能否受益,則不得而知??梢韵胍姷氖?,既成“生意經(jīng)”,被支教的孩子也就是生意上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旅游支教”看似披上了公益的外衣,實際上卻是赤裸的生意經(jīng)。無論是組織者,還是參與者,都是得利者,唯一的犧牲品是被支教的孩子,他們被雜亂的人雜亂地“教”了幾堂課,成為了道具。如此一來,這種“支教”的公益性何在?
旅游就別說支教,支教就別想著旅游。“旅游支教”是畸形支教,也是怪胎旅游,很是擔心那些貧困山區(qū)的孩子被走馬燈似的“支教人士”亂了心,干擾了學習,熱熱鬧鬧的背后卻是一無所獲。我們要謹防“旅游支教”害人子弟,甚至要追問部分比較過分的組織者和參與者,你們的良心不痛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