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燕
魯迅先生的童年因為有了“百草園”,而變得妙趣橫生,采摘野果、與伙伴一起捕鳥……讓多少生活在鋼筋水泥城市中的孩子羨慕不已。在廈門金雞亭小區(qū),也有一位曾奶奶,她為了讓城市的孩子也能親密接觸大自然,花7年時間打造了一個100多平方米的“菜園子”。(7月9日《海峽導報》)
其實也有不少市民見縫插針,在城市里構筑起了田園夢。但大多數(shù)飽受吐槽,為啥曾奶奶的能廣受師生好評?說到底,是菜園子里播下的種子不一樣。
一些市民瞄上了綠化帶、運動場地,為了一己私利破壞綠化,損害公共利益,公眾當然拍磚。曾奶奶的菜園子雖然不是自留地,但原本是一個堆滿垃圾的衛(wèi)生死角,曾奶奶花錢清理垃圾,又運回土壤,才改變了該處臟亂差的面貌。前者種菜是破壞環(huán)境,后者卻是改善環(huán)境。
而且,曾奶奶的菜園子之所以令人稱道,關鍵是因為她不以占用、牟利為目的,而是將自己費力開采、漸成規(guī)模的菜園子無私“獻”給了孩子們。菜園子成為幼兒園的種植基地,讓城里的孩子們也有播種、耕耘的體驗,讓他們增長知識,感受勞動的快樂,讓菜園子從“私”轉姓“公”,播種的是文明與愛心的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