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曙巒
12日下午3點多,廈門湖濱西路往輪渡方向,陳先生駕駛一部白色小車行駛在輔道上,環(huán)衛(wèi)工人林師傅正掃著路邊的落葉。突然,頭頂一暗,一棵樹倒下來,砸到正行駛中的小車,林師傅則逃過一劫!
當時陳先生發(fā)現(xiàn)了異常,立即剎車,但車頭還是被粗樹枝壓住了,前擋風玻璃裂了一角,車身被樹枝覆蓋住。(4月13日《海峽導報》)
雖說逃過一劫,林師傅當時卻受到了嚴重的驚嚇,以至于“癱坐在地上”。更令人擔心的是,雖說這一次倒下的樹木并未傷人,但下次呢,誰能保證樹下的市民都能如林師傅一樣幸運?
要知道,倒下的樹木是可能致人于死地的。比如2013年12月13日,海南省東方市一名四歲的男孩在生日前一天,路邊一棵作為景觀樹的油棕樹根部腐爛,突然倒下砸中他的頭部,他不幸身亡。
再回到廈門。俗話說,“凡事有因才有果”,廈門的這棵樹又為何會突然倒下呢?綠化部門初步勘察發(fā)現(xiàn),這棵行道樹可能受病蟲害,導致根部腐爛根基不穩(wěn),加上連日雨水讓樹冠變重,“頭重腳輕”,最終倒下。
也是根部腐爛!按理說,一棵樹若是根部腐爛,通過技術(shù)手段是可以檢查出來的??上攵?,若是事前對樹木進行“體檢”,然后再對病樹采取必要的措施,這場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回首廈門的“樹木往事”,樹木倒伏的事故發(fā)生了一起又一起。盡管這幾年倒下的樹木并未奪人性命,但給市民帶來的心理陰影和安全隱患絕對不可小視。
要想保證市民平安,顯然不能寄希望于幸運之神的眷顧,而只能寄希望于管理的到位。比如,時常為行道樹進行“體檢”,及時對不安全的樹木進行妥善處理。
樹木多些“體檢”,市民少些“驚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