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夙偉
近日,“海峽導報20周年20項暖城工程——春暖花開 暖城暖事”之“鄰里書屋”項目迎來了新進展,翔安區(qū)浦西鄰里書屋和上塘鄰里書屋正式揭牌,對外開放。“明亮寬敞的閱讀環(huán)境,豐富的藏書資源,這樣的‘圖書館’,真的建在我們‘家門口’。”揭牌當天,不少浦西社區(qū)居民都趕到現(xiàn)場,十分高興。(12月3日《海峽導報》)
這兩個鄰里書屋均為全市通借通還的片區(qū)分館,可以說圖書館還是那個圖書館,只是延伸到了居民的“家門口”。“家門口”的圖書館為讀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借閱方式,引導人們走近圖書,對片區(qū)的文明氛圍當然是一個促進。毫無疑問,海峽導報暖城工程的這個切入點很實際,很有文化氣息。同時,這種無限接近市民的書屋,也讓圖書館里少一些“睡大覺”的書籍,使更多的書籍在讀者的手中活躍起來。
現(xiàn)在不少人對書籍閱讀抱著消極的看法,因為他們覺得,越來越多人習慣于讀圖、手機、看視頻等閱讀方式。但換個角度看,正因為這樣的現(xiàn)狀,所以思想深邃、內(nèi)容翔實而文化“含金量”極高的紙質(zhì)書籍才更要加把勁,要盡量地“主動出擊”。
紙質(zhì)書籍的“主動出擊”要選擇各種各樣的方式,其中,把書籍送到市民身邊的做法是最直接的,非常值得點贊和推廣。作為公共圖書館,擔負著傳播、普及文化、推動文化建設(shè)的重任。鼓勵公眾讀書看報、學習知識,豐富公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公眾文化品位,本來就是圖書館的基本職責。而激發(fā)讀書熱情,形成閱讀氛圍,于目前尤其需要有“家門口”圖書館這樣更多的點滴推進的務實舉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