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進村 普惠貧民窮親
為了有效帶動村里的貧困戶增收脫貧,該鎮(zhèn)與侯佑林商議后,決定在全鎮(zhèn)開設21個村級扶貧工廠,職工全部交由侯佑林的扶貧工廠培訓后上崗,訂單也由扶貧工廠按各村實際派發(fā)。村級扶貧工廠建起來后,很多貧困戶的家庭收入一下提了上來。
在德勝村,帶有濃郁地域民族特色的刺繡品,讓這里擁有刺繡絕活的婦女不依靠工廠也能有一定的收入。
當看到這一幕的侯佑林,心中又有了新的想法。就是把本地特色的繡品做大、做出特色,甚至創(chuàng)立自己的品牌,同時引入工廠管理模式,把零散經營變?yōu)楸F發(fā)展的集群化經營,讓群眾通過完成訂單獲得穩(wěn)定收入,工人和市場都穩(wěn)定后,逐步向外界推出本地特色繡品,樹立本地品牌。
因為一次催貨訂單,她的美好愿景在德勝村徐徐展開。
“廠家要求我們在差不多一個星期的時間內做出十萬雙鞋墊來,工廠里的生產效率不可能完成,最后在德勝村繡娘們幫助下完成訂單,順利交貨。”侯佑林說。
就是這樣的一次機會,讓德勝村繡娘們接受了侯佑林的建議,積極報名參加了刺繡工廠。自從德勝扶貧工廠建起來后,村里400余名留守婦女實現了就近就業(yè),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43人,圓了他們持家賺錢兩不誤的夢想。
“扶貧工廠要我們做的就是十字繡鞋墊,在村里正常情況下一人一天能繡兩雙,一雙手工費是25元,一天就能賺到50元,的確比我們做零散的要賺得多,還可以照顧家里,大家都愿意跟著她干,聽說做好了還要搞特色品牌,我們也全力支持她。”德勝村委會小鋪子村村民黃金花高興地說。
同時,村委會通過推薦務工人員、配合管理等方式,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萬余元。
工廠成功落戶德勝村后,21個村級工廠相繼扎根各村委會,得到實惠的群眾越來越多,全鎮(zhèn)興起了全村婦女搞刺繡賺錢的熱潮,侯佑林和她的刺繡扶貧工廠成為了全縣扶貧項目的靚麗名片。

熱心公益 滋養(yǎng)萬千鄉(xiāng)鄰
在給21個村級扶貧工廠新進繡娘做培訓指導的時候,侯佑林注意到,一些高中輟學和沒考上大學的青年也來廠里上班??吹剿麄?,侯佑林就回想起當時選擇退學出來打拼的自己。
她心里想,要是能讓她們到沿海大城市開拓視野、學習技術,將來回到家鄉(xiāng)定能干出一番事業(yè),帶領更多的群眾走上致富路。
說干就干的她,立即找到青年和他們的家里人,她的想法得到了廣泛支持。到目前,已選送60人到浙江義烏總廠學習深造。
熱愛刺繡的侯佑林,同時也是個熱心公益的人。扶貧工廠成立以后,對建檔立卡戶、殘疾戶、孤寡老人、單親家庭、孕婦等需要關愛的特殊職工,每人每月發(fā)放500元的生活補助,定期組織她們參加工廠里開設的心理輔導班,鼓勵他們積極面對生活,增強戰(zhàn)勝貧困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信心。
在侯佑林點滴為鄉(xiāng)鄰的情懷感召下,職工間互幫互助形成了常態(tài),3000余名工人,3000多顆熱心,讓村里、鄰里變得更加和諧,村容村貌有了質的提升。
“扶貧工廠進村激發(fā)了群眾的內生動力,意識有了轉變提升,現在小鋪子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觀,村民們和諧互助,形成了共建共享的新風尚。”德勝村黨總支書記夏文達談起扶貧工廠建設給村子帶來的變化時說道。
對于扶貧工廠的未來,侯佑林已經提早布局。2019年初,工廠培訓專職員工114人,正式開啟線上銷售模式。線下發(fā)動職工對接實體店鋪,以銷售提成的方式擴展實體市場。線上線下齊頭并進,為打造專業(yè)銷售平臺和本地特色品牌,推動本地特色刺繡工藝品“走出去”開辟了路子、夯實了基礎。
指尖技藝展示精巧絕活,最美繡娘繡出致富天地。
侯佑林這個返鄉(xiāng)頭雁成功帶領千名繡娘,為富村鎮(zhèn)乃至全縣脫貧摘帽提供了強大助力,為鞏固脫貧成果、群眾持續(xù)增收注入了源頭活水。(鄧成斌 郭燚 徐文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