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一天 像個陀螺在不停打轉
奶奶的中風偏癱,讓林英超一下子長大了不少。
媽媽沒法出去工作,在家里照顧奶奶起居,吃了一年多的藥之后,一家人終于從奶奶中風的陰霾中走出,可是轉眼間,林英超的姐姐就要上大學了。
2013年,姐姐考進了廈門理工學院,一年7000多元的學費,每月的生活費近千元。而那一年,林英超正好上高中,住校一個月又要四五百元生活費。這一筆筆的費用,一下子難倒了全家人。
為了解決孩子們上學的問題,林媽媽在附近的工廠找了一份洗碗的工作。“媽媽每天5點多起床,到地里摘黃瓜賣給小販,6點多要回到家里喂奶奶吃早餐,7點多出發(fā)去工廠,10點鐘下早班回到家,照顧奶奶扶她下床,然后整理家務、做午飯,家里人開始吃飯,媽媽又要去工廠上12點到兩點的班,下班后回家稍微休息一下,去地里料理農活,之后回來照顧奶奶、煮飯,6點左右,又要去上晚班,大約9點才能回家。”
媽媽的辛苦,林英超看在眼里,最終成了他努力讀書的動力。
樂觀陽光 努力學習從不攀比別人
從小,林英超就知道父母的辛苦,所以也特別懂事。
看到別的同學吃好的、穿好的,他不僅不會攀比,還會把它化作學習的動力,他說:“我覺得沒什么差,雖然別人穿的衣服鞋子比我好,但是我的成績比他們好啊。”
上了高中,林英超更加努力,他告訴自己,只有努力學習,考到一所好的大學才能對得起父母。高一高二,他的成績一直在年段100名左右,高三的時候,通過不懈努力成績直線上升,最終考出了年段30名左右的好成績。
不過,有喜也有憂。姐姐還沒有畢業(yè),林英超又要上大學,一年又要多出一萬多元的學費加生活費,讓這個小家倍感吃力。
百斤電錘 壓得爸爸腿上長出骨刺
除了媽媽的辛苦一直不斷地激勵著林英超,爸爸手上的老繭、不再挺拔的身軀,都讓這個未成年的小伙子鉚足勁要考出好成績。
林爸爸的工作,是為裝修的房屋打水電槽。“這是個力氣活,每天開工,都要背著鐵釬、電錘等工具,一個電錘就有30多斤,我每天要背三個,不過已經五年了,也習慣了,呵呵。”林爸爸說,一個10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差不過需要半天功夫,辛苦歸辛苦,但每月也能賺個幾千元養(yǎng)家。
林英超說,大約是1997年,他們住了十幾年的古厝老宅,在一次臺風天中轟然倒塌,這才有了他們現(xiàn)在的房子。“當時只把框架搭起來,建好了一二層的房間,三四年后,才攢錢把剩余的建好,至于裝修,也是攢一點裝一點。你們看,到現(xiàn)在也沒有完全裝好。”
與此同時,隨著年齡增大,林爸爸越來越感覺力不從心。林英超說,爸爸的午飯很少回家來吃,都是在外面吃快餐,遇上雨季沒法開工,所以每逢雨季來臨之前都要趕工。“電錘通電震動,林爸爸要用力扶住,才能確保水電槽不會做壞,時間久了,右腿就長出了骨刺,會時常麻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