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前十字街街景。
殿前社曾有商賈云集、遍布店鋪的繁榮。改革開放之前,社中心十字街一帶,就有剃頭店、米面店、豆干店、雜貨店、干果店,有賣油條、蚵仔潤(rùn)、匙仔炸、芋粿炸的小吃攤,后來還有供銷社的百貨店。
殿前舊稱店前,社名的意思就是“店鋪之前”。有人說故事,稱有村人在朝廷為官,皇帝問其家居何地,答曰店前,皇帝嫌其名太俗,改店為殿,遂稱殿前。此說不足信。清代道光《廈門志》中只有“店前”一名,說明“殿前”的出現(xiàn)應(yīng)不早于清末。
在閩南話里,這兩個(gè)字讀音差異很大。殿前的“殿”發(fā)音如同祥店、店里的“店”(dai),而非“殿”(dian)。
清代道光《廈門志》中,殿前屬于二十四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