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先生被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他的精神綿延百年,激勵無數(shù)中華兒女。在陳嘉庚先生誕辰150周年之際,今天我們走進陳嘉庚紀念館,探尋嘉庚先生的足跡。在緬懷嘉庚先生眾多的展品中,一本護照十分特別。下面我們就跟著記者一起打開這本護照,追尋一段波瀾壯闊的往事,感受嘉庚先生的那份赤子丹心。
陳嘉庚紀念館講解員 駱葦菁:這本護照,是1949年陳嘉庚先生回國參加祖國各項活動使用過的護照。這本護照上面蓋上了滿滿的簽證章,也見證了他往返新加坡和中國的足跡。
記者 楊林:就是這本,編號為8155的護照,1949年陳嘉庚先生辦理了這本護照。到了1950年之后,這本護照就再也沒有使用過了。那么陳嘉庚先生當年為什么要辦理這本護照?又為什么這本護照僅僅使用了一年的時間?
翻開護照有些泛黃的紙頁,我們從歷史中尋找答案。這本護照由當時的新加坡殖民政府簽發(fā),護照內(nèi)粘貼了一張陳嘉庚先生的照片,雖然彼時先生已經(jīng)古稀之年,但依舊神采奕奕。護照簽證頁蓋滿了簽證章,其中右上角的這枚格外特別。1949年1月20日,一封來自祖國的電報,送到陳嘉庚先生的手中。電報中,毛澤東主席邀請他回國共商國是。
陳嘉庚紀念館講解員 駱葦菁:嘉庚先生應允了之后,他在接受美國記者采訪的時候,他就表示,他是準備回祖國看一看。來看一看我們的新政府,是如何謀劃新中國的發(fā)展?如何改善新中國的建設?
但嘉庚先生此前的護照,在1942年避難印尼時,已被荷蘭當局收走。沒有護照,也就無法踏上歸國的旅程。為了重返故土,1949年4月11日,嘉庚先生費盡千辛萬苦重新辦理了這本新護照。當年5月5日,陳嘉庚從新加坡啟程回國,護照簽證頁的右上角,就留下了第一枚簽證章。
記者 楊林:我們無法細致了解陳嘉庚先生當時在回國路上,經(jīng)歷了多少艱辛。但是眺望著祖國的方向,想必當時一定是懷揣著復雜而又激動的心情。
陳嘉庚紀念館講解員 駱葦菁:回祖國之后,嘉庚先生在1949年的6月15日至19日,參加新政協(xié)籌備會,籌劃創(chuàng)建新中國。在大會上,嘉庚先生參與第六小組擬定國旗、國歌、國徽方案等工作。
1949年10月1日,陳嘉庚以華僑首席代表的身份,出席了開國大典。
陳嘉庚紀念館講解員 駱葦菁:在開國大典之后,我們看到嘉庚先生又到華北、華中、華南等地進行考察,歷時5個月。(他當時也經(jīng)過了我們福建很多地方)福州、廈門、漳州、龍巖,他在每個地方都有提出相關的建設和意見。
目睹新中國成立后的變化,陳嘉庚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了無限希望和憧憬。盡管當時已76歲高齡,他依然堅定地做出了回國定居的決定,回到他魂牽夢繞的出生地——集美。1950年2月,他重返新加坡,交接各項事務,為回國定居做準備。
陳嘉庚紀念館講解員 駱葦菁:這本《新中國觀感集》,是嘉庚先生在1950年2月份回到新加坡出版的。他向海外的華僑們,講述他在新中國的所思、所見、所聞,他也是向他們傳達我們新中國的新氣象和新面貌。
1950年5月,陳嘉庚帶著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只身一人踏上歸國的旅程。這本陪伴他一年的護照,也蓋上了最后一個簽證章,完成了使命。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如今陳列在展柜中的護照,仿佛是一位沉默的講述者,緩緩訴說著那些波瀾壯闊的往事,讓大家跨越時空,感受嘉庚先生的那份赤子丹心。
來源: 特區(qū)新聞廣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