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6月30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林芯誼 通訊員 郭玨瑩 黃詩亮/文)廈門思明實驗幼兒園以“和·美”理念為指引,秉承“團結、奉獻、求實、進取”園訓,打破傳統(tǒng)的以幼兒園為主體、家庭配合的家園共育模式,開創(chuàng)“和·美家庭文化”家庭教育新模式,以信息技術為媒介,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發(fā)揮家長資源的積極作用,形成幼兒園和家庭教育的合力,為孩子一生的發(fā)展打好基礎。
巧立新意 閩南文化入童心
糖蔥卷、炸菜丸、蘿卜糕……各式閩南小吃在思明實驗幼兒園飄香四溢,小朋友們在校園里開起了廟會小吃鋪,不僅用游戲幣“明碼實價”,而且各個鋪位都是“明廚”配備。這是思明實驗幼兒園在新年時開展的“和美迎新年,萌娃逛廟會”活動,孩子們和家長一起走街串巷“做調研”,在家長和老師的幫助下完成鋪位裝潢和食物制作,不僅在游戲中體驗到勞動的樂趣,還在主動探究、主動表達的過程中培育了對家鄉(xiāng)的認同感與文化自信。有孩子興奮地說:“我的幼兒園是魔法天地,總是有很多驚喜。我愛我的幼兒園!”
該園地處中山路老城區(qū),把“咱厝味”的廟會集市搬進幼兒園,可以讓孩子沉浸式體驗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魅力和廈門的文化特色,別出心裁的“閩南廟會集市”還得到了福建少兒頻道的直播。巧立新意的背后,是該園對地緣優(yōu)勢資源的挖掘和對幼兒心理學的研究。
思明實驗幼兒園園長黃慧容說:“進行閩南文化教育的初衷是傳承和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tǒng)地域文化,生活無處不課堂,生活也無處不教育。學齡前幼兒處于形象思維階段,文字符號的學習不易激發(fā)興趣,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要以兒童為中心。”
思明實驗幼兒園在弘揚閩南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穩(wěn),2022年6月,該園的廈門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課題《地域文化教育資源融入幼兒園“和·美”園本課程實踐研究》以優(yōu)秀等級鑒定順利結題。該園現有三十余個原創(chuàng)閩南地域文化主題實踐案例,組建了閩南童謠、閩南民間游戲、閩南美食、閩南戲曲、閩南工藝、閩南建筑、生態(tài)文化、周邊社區(qū)文化、閩南風土人情九大類別的課題資源庫。
“云端”伴學 家園心連心
在線下,家長用實踐陪伴孩子們的成長,在線上,該園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家園橋梁,通過“錄播+互動”的家園合作模式反映孩子的在園日常,還借助網絡平臺召開線上家長會、家委會,連線婦幼保健院專家開展講座等,有效促進家園之間的配合與協(xié)作。
今年五月底,思明實驗幼兒園的“線上家長開放日”如約而至。家長可以觀看實時視頻,緩解了“分離焦慮”,也在“云端”見證了孩子的變化。開放日當天,家長滿屏的感謝讓老師們備受鼓舞,教師黃雅婷說:“家長反饋是溫情教育的延續(xù),所有積攢的心聲都將轉化為我們篤定前行的力量。”
在“和·美”家庭教育新模式下,家長從被動的參與者、協(xié)助者變?yōu)橹鲃拥暮献髡?、積極的配合者。作為廈門市第一家幼兒園垃圾分類示范園,該園的原創(chuàng)節(jié)目閩南語三句半《垃圾分類好》榮獲廈門市第十四屆海峽兩岸“讀冊歌”廣播電視大賽一等獎、思明區(qū)中小學幼兒園“閩南語誦讀展演”特等獎。各班家長自己編劇,共拍攝制作21部宣傳文明的微電影,共同為幼兒營造了文明的幼兒園教育環(huán)境、家庭教育環(huán)境,促進孩子和諧健康發(fā)展。
該園教師也在該模式中得到成長,撰寫的一系列家園共育經驗文章、特色活動案例集,選送參評的微課、課件、課例、教師反思數字故事等共12件,分獲市、區(qū)一二三等獎。
學校名片
廈門思明實驗幼兒園創(chuàng)建于1982年,2002年在市、區(qū)兩級政府的關心下,投資2700多萬元異地重建并更為現名,2005年又創(chuàng)辦嶺兜分園。先后被評為省優(yōu)質示范幼兒園,省級綠色學校,廈門市保教工作先進幼兒園,思明區(qū)教育工作、衛(wèi)生工作先進集體,廈門市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廈門市工人先鋒號,2018-2020年度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文明校園?,F有教師53人,其中中高級教師24人,區(qū)級以上骨干教師25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