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教育廳印發(fā)《關于公布2022年省級教學成果獎獲獎成果的通知》,共有350項教學成果被授予2022年省級教學成果獎。廈門多個成果獲獎,一起來看看。

據了解,教學成果獎包括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個領域。在基礎教育領域,這次我市有5個特等獎,5個一等獎,及3個二等獎。其中,由廈門六中、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雙十中學、廈門外國語學校、翔安一中共同申報的《融合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的地理實踐課程建構與實施》獲得了特等獎。這項教學成果通過把地理調查、地理實驗、地理制作等地理實踐活動融入到地理教學當中,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像是翔安一中,從2016年開始就充分利用廈門市域的鄉(xiāng)土資源,組織開展研學活動,并在活動中融入不同學段的地理學知識。同時又把鄉(xiāng)土資源巧妙整合運用于課堂地理教學中,形成課堂內外良性互動。
翔安一中地理教師 林小紅:傳統(tǒng)的地理課堂就是在室內。地理它是需要走出教室,感受自然界去探究自然。所以我們設計一些相應的自然界的真實的地理情境,讓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地理原理,批判性地解決一些地理問題,更好地學以致用。
對于兒童而言,什么樣的課程最為適宜?廈門市第十幼兒園和華僑幼兒園共同完成的教學成果——《自主體驗創(chuàng)造:幼兒園適宜課程建設與實施》,就把適宜性教育的理念,系統(tǒng)性地融入到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形成了包括共同性課程、選擇性課程和親子課程在內的適宜課程,獲得2022年省級教學成果獎在基礎教育領域的一等獎。

市第十幼兒園教師 黃婷婷:我們的課程理念主要是強調遵循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滿足兒童發(fā)展的個別需要,同時又能夠適應廈門本土社會文化發(fā)展的特點。我們開發(fā)了課程故事,叫做《小木偶好朋友》和《形影不離玩得歡》,這是貼合閩南地區(qū)傳統(tǒng)的民間文化開展的。(讓幼兒)能夠在這中間獲得他們對于這個課程想要探索的興趣點。
用錘子敲擊花瓣和葉片,在麻布上留住大自然的顏色;跟著兒歌的節(jié)奏敲擊樂器,組成一支優(yōu)美的協(xié)奏曲;拿起農具,松土、除草、澆水,精心呵護作物的生長,老師介紹,這些都屬于適宜課程的范疇。幼兒可以在模擬的社會情境中暢游體驗,與老師、同伴交往,與環(huán)境和材料互動,有助于提升他們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也推進幼兒社會化和個性的發(fā)展。
市第十幼兒園教師 黃婷婷:我們會繼續(xù)深入挖掘本土的資源,豐富適宜課程,力爭在項目課程中有新的突破。
據介紹,教學成果獎是學校綜合實力的核心指標。除了基礎教育領域外,在職業(yè)教育和高等教育領域,我市有50多項教學成果獲得二等以上獎項。
來源: 廈視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