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小學文化的林得時編寫出11本小冊子。
臺海網(wǎng)2月19日訊 據(jù)廈門晚報報道 開學了,不少學生又開始新學期的美詞佳篇摘錄。不過,很多人只是把這項工作作為一項任務,若不是老師或家長要求,就難以堅持下去。在集美區(qū)灌口鎮(zhèn)深青村,卻有這樣一位79歲的老人,看到哲理名言、俗語、警句,都會一筆一畫抄在筆記本上。
這位老人叫林得時。他說,這是他多年來養(yǎng)成的習慣。他已先后參與編寫11本與灌口鎮(zhèn)、深青村等地有關的小冊子。
先列目錄再寫故事 4個月寫出3萬多字
林得時只有小學文化,但非常關注民俗和風土人情。“記一個人的名字,常常兩三次才能記住,但聽人講民俗故事,聽一遍就不會忘記。”他說,很多故事多年后還會想起來。
在灌口文史愛好者白玉盛的鼓勵下,林得時想寫一本關于深青村的冊子??墒牵@對只有小學文化的人來說,談何容易。剛開始動筆時,他在茶幾上寫了很久,發(fā)現(xiàn)僅僅用了1000多字就把深青村的歷史寫完了。
偶然,林得時翻看孫子的教科書,發(fā)現(xiàn)先有目錄,再有正文。于是,他先給要寫的冊子列出目錄,再根據(jù)目錄逐個展開故事。這回,他的冊子就豐富起來了。沒事的時候,他就把自己關在家里寫,或者出門拜訪、收集資料。
在白玉盛的幫助下,林得時花了4個月寫完第一本冊子《深青古鎮(zhèn)》,共3萬多字。他說:“我寫得很直白,通俗易懂,所以很受村民喜愛。”
幾乎跑遍灌口鎮(zhèn) 只為記錄更多的童玩
“在外面聽人講個大概,回頭再去拜訪他,回到家再綜合整理。”這是林得時這些年編寫閩南鄉(xiāng)土文化小冊子的心得。為了收集關于深青村的歷史典故,他經(jīng)常和村里老人聊天。有些老人記性不好,說著說著就忘了,他聽了一半,只好向村里其他老人求證,得到的卻是不同版本的故事,只能繼續(xù)求證。
林得時是灌口鎮(zhèn)有名的“老頑童”,也是市級非遺閩南童玩的代表性傳承人之一。他先后整理《閩南童謠趣話》《閩南童玩童樂》《童玩童樂續(xù)集》,記錄近200種閩南童玩。
為了記錄盡可能多的童玩,林得時幾乎跑遍了灌口鎮(zhèn),四處走訪,見人就聊,回家就寫,甚至半夜有靈感就馬上起床寫。就這樣,經(jīng)過3個月的努力,記錄183種游戲和童謠的《閩南童謠趣話》完成了,成為灌口中心小學夏令營的教材,很受孩子們的喜歡。后來,他又整理了《童玩童樂續(xù)集》。“我知道一些游戲和童謠,但開始編寫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難度很大,最大的問題是把閩南話翻譯成普通話。”林得時說。
據(jù)悉,林得時先后整理成冊的文史資料有《深青古驛古鎮(zhèn)史話》《安仁里的民間故事文集》《深青古驛》《灌口掌故大觀》《走進深青》《閩臺神緣》等11本小冊子。(文/圖 記者 陳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