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眾精 渠道新 傳播廣 為青年而來 到青年中去
參與節(jié)目錄制的19位選手有高校學子、青年教師、公安干警、醫(yī)護人員,也有社區(qū)工作者、海關工作人員等。福州大學馬克思學院副教授董海峰說:“過去我們理論宣講的主體往往是專家學者,但這個節(jié)目幫助青年成長為宣講主體,讓新時代青年在親近理論的成長過程中堅定理想信念。”
不僅選手是青年,《百年恰是風華正茂》節(jié)目的目標受眾也是青年。在節(jié)目中呈現(xiàn)青年與理論宣講之間的火花,成為節(jié)目“破圈”的著力點。在導師們的指點下,選手們清晰認識到理論宣講和演講的不同之處,爭分奪秒強化理論素養(yǎng)。廈大學生商兆巖的宣講,采取別具一格的評書形式,圍繞革命烈士羅揚才的初心展開。初賽時他的理論觀點零散薄弱,決賽時找到了理論支點——羅揚才入黨的初心是人民。“他打動了我,那種觸動并不只是為革命烈士事跡的原始感動,還有他在宣講中闡述共產黨人初心的那種真誠、深情、力量。”董海峰說,“我看到了建黨百年當代00后青年與百年前的青年黨員羅楊才之間,那種穿越時空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傳承。”
三天兩夜,每位選手的表現(xiàn)都突飛猛進——民警潘巖從延安精神里找到了自己的理論支撐,醫(yī)學生闕文杭以偉大建黨精神賦予自己的宣講靈魂,大學生王俐看見了廈門經濟特區(qū)在新思想的指引下破浪前行……商兆巖說:“參加這個節(jié)目,能鞭策我不斷去學習,去掌握更多理論知識。”
這檔理論紀實的制作團隊也是青年。節(jié)目推出了三種契合青年趣味的網絡視聽產品——成長微紀實、幕后短視頻以及宣講微黨課。廈門市委宣傳部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對節(jié)目進行融媒體傳播。線上多平臺播出,讓百年黨史里的廈門故事,讓有溫度接地氣的青春理論宣講,與更多青年共情共鳴;線下組織青年宣講員走到青年中,開展面對面宣講,助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在青年群體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栋倌昵∈秋L華正茂》自覺承擔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人,用黨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人,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激勵人,節(jié)目高質量完成了理論宣講年輕態(tài)表達的廈門實踐。
【聲音】
廈門醫(yī)學院學生闕文杭(選手):
理論宣講
讓自己收獲良多
參加節(jié)目錄制讓我收獲良多,特別是參加踢館賽的經歷,讓我更加了解什么是“理論宣講”。它期待邏輯縝密有理有據(jù)的觀點,期待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生動實踐與深入思考,它把片刻澎湃情感轉化為持續(xù)行動的信念。
華僑大學學生王俐(選手):
努力做理論的
學習者宣傳者實踐者
馬克思主義是“對”的理論、“好”的理論,更是“行”的理論、“活”的理論。參加節(jié)目以后,我更加深刻領會到身為新時代的新青年要為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傳播貢獻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熱忱,努力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者、宣傳者和實踐者。
基層理論宣講員代表楊東燕:
打造共情作品
樹立共鳴信念
節(jié)目讓我領悟到怎么進一步做好理論時代化、大眾化工作:守正是第一位,要舉旗定向;創(chuàng)新是重要手段,從表現(xiàn)形式、傳播方式上都要緊扣時代脈搏,通過打造能共情的作品,樹立有共鳴的信念。
(記者 郭 睿 通訊員 徐曉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