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短片獎 從各方面綜合評判取最優(yōu)
本次大賽的終評看片會現(xiàn)場,七位評委一起對每一部入圍影片的優(yōu)缺點進行了詳細的討論和專業(yè)的評判。
對于一些短片的細節(jié),評委們雖各有看法,但經表決,評委們一致認可:紀錄片《虎首岔》榮獲最佳短片獎一等獎。
閩南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省教育電視臺原臺長孫捷敏說,《虎首岔》記錄了福安一個偏遠小山村在鄉(xiāng)村建設大背景下的人物命運和走向。“整部片子表現(xiàn)了目前留守在貧困山區(qū)中的人的生存狀態(tài),同時也表現(xiàn)了他們對未來生活的向往和理解。編導做了大量的前期采訪,人物表現(xiàn)得都比較完整,片子很真實,有比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影視聽的綜合手段運用比較到位。題材對今天正在提倡和實施的鄉(xiāng)村振興這個偉大的工程起到了很好的注解作用。”
題材深刻、拍攝扎實,也是東南衛(wèi)視原副總監(jiān)、福建視協(xié)常務理事孫原在評判大學生短片時看重的關鍵點。他說:“這部片子提出了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當城鎮(zhèn)化很迅猛時,這種村子該怎么辦?”關于紀錄片拍攝,孫原認為:“年輕人拍片,特別可貴的就是創(chuàng)意,那種沒有拘束的發(fā)散性思維值得鼓勵。第二個要鼓勵的是扎實的作風、吃苦的精神。這種精神需要褒獎。”
經過熱烈的討論,最佳短片獎2部二等獎和3部三等獎也塵埃落定。每部片子都經過精挑細選。譬如最佳短片獎三等獎獲獎作品《她》,是評委們公認的“一股清流”。集美大學人文學院/電影學院副院長王惠蓉的評價是:這部片子比較有形式感,能表達編導對某種情緒的理解。
廈門題材獎 重在體現(xiàn)廈門精神和文化內涵
本次大賽單列廈門題材獎,鼓勵大學生通過創(chuàng)作,去深入了解廈門尤其是集美的歷史、文化和內涵。
充分考慮入圍影片的廈門元素后,劇情片《入木三分》榮獲廈門題材獎一等獎。“不是提到廈門就叫廈門題材,而是要體現(xiàn)廈門精神,體現(xiàn)廈門的人文風情,體現(xiàn)廈門的文化內涵。”集美大學人文學院/電影學院副院長王惠蓉認為,《入木三分》做到了這一點,而且這部片子還體現(xiàn)了廈門在兩岸關系中的重要作用。
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省影協(xié)副主席鄭宜庸說,《入木三分》劇情本身的切入點比較小,但故事的設計有懸念、有技巧。“故事要表達的是兩岸的隔絕給兩代人帶來的某種傷痛,這種傷痛確有其大的時代背景在,所以這部片子表面看上去是一個很小的故事,但背后體現(xiàn)的是家國情懷。角度挺好,內涵深刻,演員的表演有加分,影片的狀態(tài)很流暢,完成度也好。”
縱觀30部入圍終評的短片,廈門理工學院影視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碩導郭肖華覺得,這些片子亮點多多。首先,許多短片從題材的選擇上就給了評委驚喜。比如創(chuàng)意片《韶華》用極具創(chuàng)意的方式隔空致敬歷史人物和抗疫英雄。其次,從影評呈現(xiàn)的角度上看,雖然大學生拍攝的短片投入不多,但作為影像作品,其完整性不錯。這說明大學生在技術上已經越來越嫻熟地掌握了影像創(chuàng)作的各種調度。“今年是建黨百年的特殊時刻,這一題材看似很大,但當大學生用影像回望歷史,觀照時代,能反映出年輕人面對這種宏大題材時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本次短片大賽總策劃,廈門理工學院影視與傳播學院碩導、教授級高級編輯陳俊杰認為,入圍影片風格多樣,其中不乏新鮮時尚的創(chuàng)意,更不缺深入到位的題材,整個活動也有益于推動高校間影視相關專業(yè)的交流發(fā)展。
獲獎作品現(xiàn)進行公示。公示期間,對發(fā)現(xiàn)抄襲、剽竊、代拍等問題,可向組委會舉報。舉報問題應實事求是、客觀公正,不得借機誹謗和誣告。為便于核實、反饋有關情況,須提供真實姓名、聯(lián)系方式,對線索不清的匿名舉報不予受理。組委會將嚴格遵守工作紀律,履行保密義務。
●公示時間:2021年10月26日-31日
●受理單位:2021“光影集美”高校短片大賽組委會
●聯(lián)系人:林兆宇 15980027316


 
          


